0225 - 思考阅读与写作的价值

两个问题

为什么新冠疫情始于中国?

这来自纽约时报的一篇观点文章,作者为日本一名经济学教授。

文中作者就新冠状病毒做出思考,认为该结果源于中国的社会文化因素:

  • 一是中国有惩罚揭露信息者的传统;
  • 二是中医中「以形补形,吃啥补啥」的思想根深蒂固。

在关于病毒被称为「中国病毒」的话题上,问上说了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话:

Of course, the virus isn’t Chinese, even if its origin eventually is traced back to a cave in China; nor is the disease that it causes.

Epidemics, on the other hand, are often societal or political — much like famines are usually man-made, even though droughts occur naturally.

对,即使病毒源头最终追溯到中国的某个山洞里,这也不是中国病毒,它所导致的疾病也不是中国病。

另一方面,传染病的暴发则常常具有社会性与政治性——正如尽管干旱是自然灾害,其饥荒则通常是人为的。

「武汉肺炎」&「东亚病夫」的歧视思考

尽管 WHO 倡导避免以地名的方式命名某种疾病,然而台湾主流媒体与民众坚持将疫情称为「武汉肺炎」的现象依旧不绝如缕,近日连香港的黄之锋在推特也直言不讳地加入了阵营。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歧视,并非所有人都有得选择。可若站在「歧视者」台湾的角度,面对被拒绝加入 WHO 的现实,加以近些年中国势力的威胁,这种愤怒下的「歧视」也就可以理解。此外,这个愤怒的出气口也并非武汉,是故也网友称道,若不能叫武汉肺炎,那不如叫中国肺炎好了。

这或许恰与纽约时报文章中所描述的政治性契合。其背后的逻辑是:这不是中国病毒,但却因政府前期的隐瞒、瞒报导致了后期的爆发和向外更广的扩散。

无独有偶,华尔街日报观点栏目中一篇文章提到中国为 the sick man of asia, 同样引来了对歧视的批判。当然两者歧视又有所不同。前者的「歧视」是担忧未来的污名化,处于将要被塑造的状态;后者的「歧视」源自英文词语过渡到中国后含义完全变了个样,「东亚病夫」是长久植根于内心的。华尔街日报的无心之过,因文化差异而诱导了潜藏于内心的伤痛。

两个歧视看似源头相同,可意味全完全不同。

阅读的欲望

日本有种说法,叫阅读空气,在「歧视」的理解上面也十分受用,且又不局限于歧视。

解除「歧视」是困难的,不如首先做好了解「歧视」。阅读真是一种好方法。

这里的阅读是一种广义的阅读,表述的是一种理解,而这种理解需要人去做背景调查、了解双方的诉求和表达方式,读懂双方。

前提往往是避免偏见和主观印象,而所需的是求知的欲望。

写作的价值

阅读往往附带着写作,其不仅仅是知识点,更近一步是思考。由此,近几天我又回想起写作的意义和价值这件事。

结合每日的写作,不禁反思这到底是记录呢,还是反省?今天回头再想,这两者都处于浅层表面,都不是写作的目的。

从写作的本质出发,最核心的不是讲究内容详尽或悟出道理,而是其基本技能中的主动调查结构框架的组织。这也令我明确了之后所需要达到的另一目标:学会写作。长远来看,不是每日反思出道理、懂得更多,而是通过写作来训练思维和锻炼逻辑。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1206 - 荣耀手环4连接到 Google Fit 的问题

用户体验设计面试中的 7 个问题(如何为此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