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三月, 2017的博文

大量、免费、专业的产品经理线上课程(搬运自 uxmastery)

列举课程均搬运自 uxmastery ,这个网站还能找到更多你需要的东西。 前面必须要说的啰里八嗦的很长的话 确切地来说,并非是产品经理课程 作为初学者,本人并不认同国内打折扣产品经理名号,卖着课程的行为。如同在学校,你是为了掌握知识或技能接受教育,而不是为了踏上某个岗位或职业而被培训。产品经理是个噱头,真正需要的是将创意设计成产品的能力,围绕着产品相关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塑造专业能力。 本文采用了标题党的形式,以下课程均为产品设计相关课程列举。 理论知识醇厚还需成功实践输出 上文如此陈述,并非批判国内一些产品课程不好。相反地,国内的产品课程正在变得愈来愈好。 国内的产品经理课程,作为职业教育之一,其卖点也在不断变化。以三节课或起点学院为代表,在纯视频买卖的火热竞争下,开始走线上「训练营」的差异化模式。纯视频讲学之后,加入师生问答或学习交流,加入实际项目操练,甚至加入对学后求职的职场身份塑造与推荐。如若有能力支付,初学者不妨体验一番,应该比自学效率更高。 产品教学的方法从传统的认知主义慢慢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跨进。这种事先的理论实践已不是以往纯粹的产品课程所能相比,而且同时为学者建立并营造了一个兴趣共同体。 课程的系统性和其它说明 以下均为国外课程,部分含中文字幕,且绝大部分需自备梯子 与国内课程相比,国外对于产品设计相关的经验历史更久,因此以下课程在知识性和系统性上也更为全面 国内课程多为收费,本文列举课程包含大量免费课程,虽然含部分收费课程 全部为国外课程,因此在实践上可能不符合国情,且多为英文教学 本人没有全部学习这些课程,因此不对效果负责 本文纯为一些想专业学习的人提供一些免费的通道 课程列表 见 Online UX Courses 。

近期的自由与非自由

谷歌翻译 App 入华 今天谷歌翻译 App 更新,重要的是面向大陆用户开放使用了。自己的第一意识先是惊喜,其后也只是将其当作一条新闻对待。从去年开始使用 fq 软件以来,国外的网站和应用大体上来说已经不存在使用的困难,前段时间因翻译需求也早已用上了谷歌翻译。 这么说并不是自喜且嘲笑剩下的人,反而是为自己的下意识而感到恐慌。大概,我已经将 fq 当成是获取信息的一种手段,如同发现一个新的效率工具,只是需要付出些时间或其他方面的成本。是的,我已经完全忽视了这种行为本身是多么不自然。 《重庆市公安机关网络监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 当头条盛行,新闻已经从人体的衍生变成了一种消费通道。「重庆:擅自"翻墙"上境外网站,责令停止联网并警告」,这仅仅是两天前的一道消息。今天人们庆幸并期待着谷歌解禁入华,其实前天 gov 才公布 fq 触发禁令。 长城,是否因被建立而存在,还是因存在而慢慢建立。不过,单个的人,确实也推倒不了长城,如同《进击的巨人》中城内人早已忘记外面的世界。 手机是否支持谷歌服务也成为小小的卖点 对于热爱「搞机」的人来说,有谷歌框架意味着能装不少不存在的应用。当然也不是说国内的应用不好,只是少数人希望多一种选择,即使多一种选择也无所谓,当有禁锢存在,总会想着去突破它。 最近我的手机升级到了 Android 7.0 的系统,但在升级之前我总有宕机的忧虑,因为已经有人反映更新后出现各种类型的问题。好在更新之后并无大碍,不过几日后依旧有些担心,因此想备份一下系统。作为一部日用机,我早已放弃了 root 、第三方 recovry 或是诸如钛备份这样笨重又需折腾的手段。以前还会使用豌豆荚备份通讯录和应用,但它被阿里收购后又被害强迫症地担心安全问题。后来,觉得最好的方法还是通过谷歌服务直接同步通讯录和应用,简单又方便。为此,我还硬是搞清了 pic、nano、micro、mini、full 的区别,学习用 platform 给手机刷上。 然而,现在我不想 root ,国内手机有支持谷歌服务的吗?官方当然说没有,但不少在私底下的论坛说:「有的!当然有!」我的手机便是其中之一,说是系统已经默认包含了,随意安装谷歌家的一个 App 便可发现已经解锁谷歌服务。 那天,我满怀崇敬的心情安装了 Google Playstore,果不其然在系统设置中发...

2014年的一本书讲述了接国内地气的交互设计师

《破茧成蝶:用户体验设计师的成长之路》 ,刘津 / 李月,用户体验设计师的成长之路 可能对门外汉来说的陷阱? 本书是两位网易 UED 出生的交互设计师,而且是一线的交互设计师,所以提出的都是实践中典型的问题。然而正因为是一线员工,所以如同 《设计之下》 一样,对于门外汉来说你无法判断书中的内容是否带有着网易的特色,作者是否跳出了公司的层面、跳出交互设计师的层面来阐述问题。 当然,这些书中阐述的思考和经验都仅能充当借鉴之物,作者也明确表示是从用户体验设计师的角度出发。作为门外汉和网易门外的朋友,也可充当窥视大厂在用户体验和教书设计上的一扇门。 这本书的差评?! 截至今日,在豆瓣上这本书的评分达到了8.6,高于搜狐UED团队在同一时期的《设计之下》的7.6分,绝大多数人都给出了4-5星的好评,豆瓣上记录的读者也是《设计之下》的两倍,或许这本书好于《设计之下》吧。然而即使高分,也存在着一些差评。 典型的好评看法: 读过所有设计书里最接地气的。 很适合入门级的交互设计师阅读。之前读了国外的书籍,交互理论略知一二。后来看了这本书,对目前交互设计师的业务流程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 小公司的设计流程很不完善,甚至分工都是错乱的,又渴望知道完整的设计流程,可从本书中获得不少启发。 市面上的确缺少这样的关于国内公司用户体验设计的状况,以及设计师在职场的地位、发展、工作模式的讲解的书籍。这本书填好了这个空,所以它的价值在于设计职业化讲解而不是专业知识。 典型的差评看法: 每个部分所说的东西都比较浅,没有太多自己的独到见解。 最后两边阅读间隔较久,其实对其中的观点已经表示疑问,可能企业价值观有关系。后期感觉作者介绍的思考方法比较纯粹,就是在做设计,做一个体验好的产品。但是我感觉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提高产品的用户体验,且能有效的助力产品的变现,这才是完美哦。 对于学习专业知识来说,这本书的力度显然不够。 你能从本书得到什么? 这不是一本交互设计或用户体验的专业书籍。正如作者所说, 这是本解决用户体验设计师在职场和职业生涯中所遇见的现实问题的书,同时也是个人化的职业经验和思考。 如同《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一书中一样,这是一本关于某个职位的书。所以全书3篇中核心一篇阐述这个职位的技能和流程,剩下的两篇都在科普着用户体验设计师的相关知识概念和职业概念,...

个人博客也有迭代

最近在写东西上有些开始藏着掖着了。忘记了初心,觉得有些东西太过隐私不能写出来,或是有些东西没有多少价值觉得会遭嘲笑。 自用上了 Dayone ,每日记录分为了「今日回顾」、「时间统计」、「大脑信息」3 个日记本,分别代表事件陈列、时间与任务统计、输入的信息和输出的内容。不久之后就发现太过繁琐,简直是为了记录而记录,完全忘记了事情本质和核心上的一些追求。现在变成了只有一个笔记本,分为今日发现、话题回顾、时间和任务 3 大块。 当在 Dayone 中书写之后,发现就没有精力顾及到我的博客了,完全有违向自己开诚布公的精神。而且,应当做一些「大事件」,不该花时间在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上。 流程上的优化:输入与输出虽然存在漏斗,但内容的流动应该保持一定的逻辑 以前存在的问题: Dayone 中写的太多,花太多精力写不重要的事情 Dayone 中写的懒得再重新编辑,没有做好发表的准备 Dayone 中部分今日回顾的内容,可以直接发表博客,但是在 Ulysses 这个本来用来归档的工具中又没有 Ulysses 中的文章分类和博客的文章分类完全不同,一是不知道如何归类,二是不合理的归类恰好断灭了某些方向的写作动机 主站的定位太过于严肃,导致大量文章放到了 whispers 中,不敢去写一些严肃的东西 输入的分类和输出的分类不同,分类的不科学性,都导致了博客写作的困难。而且不同工具场景下,写出来的风格和严谨程度也完全不同。 经过对日常的思考,改进之后的信息消化与输出流:   博客的迭代计划 将来预计开设的板块: work:作品 story re-design:重新设计的产品 to-be-a-better-pm:关于如何成为产品经理的个人成长 wiki,考虑三级域名 目录与标签: whispers 使用标签(隐性)分类,主站使用目录分类 whispers 设计风格致力中文阅读,主站设计风格为当年 slogan 演化的色彩和样式

没有跟上时间

今天在 colachan 的 博客 看到了他关于装修的一篇文章,不禁想起近期群里在讨论着买房的事情。确实也是这个年龄,也该讨论这些话题。还是那些人,但已经开始想着不一样的事情,想着彼此不同的事情。 那天有人说,原以为我是80后,因为记得当他大学的时候我已经工作了。几天后当讨论其他事情时,我思绪不禁又回到这件事上,解释道「你们已经没有了那种青涩」。大概没人会意识到这是一句吐槽,类似这样的自我吐槽还有很多。 有位朋友,论年龄估计比我小5-6岁吧,偶然遇到一些问题时会尝试来问我。替人解答我内心当然十分满足,然而总是害怕自己的言语其实并不是利于他的。当我知道什么是好的,我怕那不是最适合的,后来也就不敢正面回答。好在他也能找到自己的方法,无论是否直指目标,至少也是脚踏实地的去实践了。他曾经说过自己和同龄人没有话题,我不知与否,然心生恐惧。因为这大概验证了一种想法,我的内心世界依旧停留在从前,丝毫没有成长。 群里讨论买房,我其实想的是,有什么能力能够买的起一套房子!然而现实中,朋友确实已经买房,虽然依靠了家里,但是自己也付出了许多。我什么也没有。我逃离不少同龄人的话题,结婚、晋升等等。未曾考虑塑造什么样的未来,未曾考虑时间还剩下多少。有人称自己晚熟,而我依旧不知道成熟的标志是什么,又该向何处努力。 同龄人不少已经结婚,我依旧被父母苦口婆心说道不懂事,他们反复提出尽量早结婚的建议。当成立了家庭,能更快地长大成人,用成年人的思维去考虑周遭,考虑一个成年人应该顾虑的事情。

如何写好一份简历

简历记载一个人的教育学历、专长以及就业经验,有时会补充个人特质、兴趣或期许。主要目的经常是求职者用以取得面试或访谈机会的工具,又由于它经常是第一份征才部门或学术机构挑选候选人的过滤依据,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为什么寻找人才/岗位要接收简历? 寻找对 行业/公司/岗位 有兴趣的人; 收集人才简历, 比较行业知识和能力范围,过滤出与岗位切合度最高的候选人 ; 比较候选人,通过简历中联系方式通知进行面试; 通过简历求职,你的简历需要向招聘方回答什么问题? 你想应聘哪个职位? 你是谁? 你是否适合这个岗位? 假设你适合,为什么不选择别人,而选择你? 假设你不适合,为什么我不去选哪些适合的人? 你为什么要找我们这份工作? 对于招聘方,一份「好」简历是怎样的? 解释你从哪里来? 学历背景:毕业院校、学历水平、所学专业、所学课程、入学和毕业年份、是否统招 工作背景:就职公司、担任职位、起止年月、所在部门、手下人数、汇报对象 解释你做过什么? 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做过什么? 怎么做的?使用了什么方法、工具、资源? 做出了什么成果或业绩?有什么具体的数据和产品、平台、实物来证明? 为什么要做那些事? 你在其中充当了什么角色? 如何评价做的怎么样? 解释你是否适合? 岗位需要完成XX工作,为了完成这些事情,我们需要的行业要求是XX,岗位的经验要求是XX,技能要求是XX,能力要求是XX. 你现在达到的有哪些?分别能给自己打几分? 你能通过什么具体事实论据来证明你够得上这个分数? 你没达到的有哪些?你计划如何达到?你有什么事实论据来证明你将达到? 你还有什么加分点? 能够把除了列出的要求,为更好完成岗位工作,你存在什么经验、技能、能力的加分点? 你掌握的程度可以打多少分? 你能通过事实论证来证明你拥有吗? 你能否做得长久? 岗位未来需要完成XX工作,未来可能进化成XX的样子,你能赶上吗? 你能通过什么事实论据证明你能赶上? 解释你有什么职业规划? 你想找什么行业、公司、岗位工作? 为什么? 你的职业未来要在哪里? 你如何到达那里? 你为什么应聘我们这个岗位? 我如何联系你? 姓名 电话 邮箱 如何让你的简历投递不再石沉大海?(优先级排序) ...

刘津的一篇博文:「从“活在当下”的设计师到“创造未来”的产品经理」

从《破茧成蝶——用户体验设计师的成长之路》一书寻找到作者的新浪博客,发现了这篇文章。 里面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论述: 「产品经理更重要的是看到未来,并集合各种力量让未来尽快变成现实;设计师更多的是着眼于当下,让眼前的产品变得越来越好,或帮助产品经理把设想变成现实。」 不少人有过那么一句吐槽,我虽然职位是产品经理,但是公司只有一个产品经理,那便是 Boss。之前我也一直思考,产品经理纠结是干什么的,后来得出的结论是不要去纠结于这个职位,而是思考安排职位后面所需要的技能。所以,产品经理只是利用自身职能优势解决问题的人。 那么何者是优秀的产品经理,解决问题仅仅是从事事务,优秀应该是一个具像化的目标或结果。作者所说的创造未来的产品经理我感觉并不贴切,没人可以创造未来。个人认为优秀的产品经理应该是可以站在未来的,通过预见来引导产品 / 业务的发展。 从“活在当下”的设计师到“创造未来”的产品经理 刘津legene 新浪博客

非借书院与付费模式——知识付费与游戏付费的小小对比

服务在网站上的说明:「书非借不能读也,通过快递借还图书,还一本可以借一本,书库同步京东当月图书热门榜Top100,全年会费498元,读满12本书并提交读后感返还会费!」这让我想起之前工作设想的返还计划。 对于买书近些时间接触了不少各式的方法。联想到昨天网易新出的「网易蜗牛读书」,声称「每天免费阅读一小时,以及按天购买阅读时长的消费方式」,还有亚马逊老早就提供的 Kindle Unlimited 包书服务。 媒体号称今年是知识付费的元年,然而这里的知识指的是个人化的经验,极少数是系统化的 Mooc 课程。(我个人还认为知识是无法教授的,人所能接受仅仅是信息,而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来内化成属于自己的知识。)此外,知识或者经验输出,这里指代的内容是其含义,而并非内容形式。 也就是说,我们完全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进行对比,与消费成熟的领域进行对比,一是什么内容,而是什么形式。内容可以是文章、问答、小说、音乐、影视等,形式可以是图文、音频、视频、直播、游戏等。 **如果拿游戏来进行对比,: 绝大多数的知识付费其实就是 Steam 中一次性买断; 少部分的泄漏部分内容或非付费人员延后服务的其实就是 VIP 会员;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好像没有出现道具付费的形式,那么「知识付费」是否可以设置道具收费,隐藏的道具是什么呢?也没有出现置入广告的形式,唯一相似的或许就是打招 IP 吧。**  游戏有收费模式和支付模式区别一说,那么知识付费是否也可以有? 网游收费史考

阅读<破茧成蝶——用户体验设计师的成长之路>

一本写于2014年的关于用户体验设计师的书,如同《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讲述产品经理这个职位。 这是本解决用户体验设计师在职场和职业生涯中所遇见的现实问题的书,同时也是个人化的职业经验和思考。 对于一个门外汉来说,本书的意义也如同《设计之下》一样。 当想在产品设计或交互设计更进一步的时候,实践往往比理论知识更加重要,而如何去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是需要经验来进行补充的,这类书籍恰好可以充当一个视角,借鉴别人的经验来引导自身的实践。  

重新发现IPN

在 IT 公论的时期已经接触过了,后来美国大选同时关注了「选·美」的知乎专栏和 Twitter,但今天算是第一次了解到了它的全貌。 谈到 IPN 很难跳开李如一这个人,知乎上关于这个人的争论分化比较严重,但是无法否认他很博学,他在知乎上的一些回答很好地解决了我一些在排版或设计上的问题。恰如张亮(知乎联合创始人)的一段回答,「有些人认为你很装逼,但是真正牛逼的人是怎样呢」,感觉这其中有一种讽刺,一种无奈。 有人评价说他表面上是个文艺青年,底子里却是个十足的极客,论说极端,有个声音以 cult 来形容他。然而,无论与否,某种程度上我们判断一个人可以将其划分为实践者或空想家。IPN 是一种实践,14 中不同领域的播客,其实都是一种声音,如同「一天世界」里说到的——对抗消费主义导向的论述。 李如一是情绪化的,其实人生来如此,无论该或是不该。从 Apple4us 到 IT 公论,从博文到播客,表达形式改变的底层其实就是这种情绪化的转变。如同其在知乎中对于播客的回答,「說到底,人是溼件(Wetware),能從人那溼漉漉的腦子裡長出來的東西就沒有太乾的。什麼是溼貨?無用的、主觀的、熱烈的、有力的、情感的、讓你有隊可站的。這些是播客的強項。音頻廣播是一種很特別的媒介,比視頻、圖畫和文字都更能直接訴諸情感。」对于倾述与感染,回归到声音,情绪化或许是恰到好处的方式吧。不知道是它找上李如一,还是李如一发现了它。 忘记谁说过这么一句类似的话:很多人都说自己致力于在人文与科技的交叉口,但李如一在真实地亲力而为。 延伸阅读: IPN主站 一天世界的本站说明 播客 (Podcast) 为什么又红了? - 知乎 如何评价李如一? - 知乎

Goals and Plan

目前没有发现好的 Goals 管理软件 最近有点厌恶 WizNote 的反应速度,标题栏选中文章后精彩无法快速阅读预览,出现卡顿现象。原本想做目标计划,结果走神到 producthunt 去找相关的目标管理工具。前后照了一圈,诸如 Plan, lifegoals, liquldtime, 4 minute planner, 还有一系列纸质的笔记本(类似五年),但都没有并非围绕目标计划与管理。 对目标管理的处理方式分为两类产品。一类侧重执行,主体功能是蕃茄时间,附带任务管理功能;一类是项目任务日程管理工具,甚至混淆着大量的团队管理工具或网站。 目标管理、项目管理、时间管理 然而,目标管理不是项目任务管理,目标是项目与任务执行后期望到达的位置,项目与任务是实现目标的一步步阶梯。目标管理是结合时间来考量,项目管理是结合任务来考量,两者制定的方式完全不同,因此也不能单纯地将目标管理和任务管理视为同一种东西进行处理。 目标管理制作需要安静的环境、时间逻辑的层级和顺序、具体化的可实现颗粒。目标管理的意图是在时间维度上合理规划自我,因此还需要有提醒的作用,目前想到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小部件的倒计时。 很多项目任务管理软件还增加了时间通知,号称时间管理,然而其实仅仅是将任务安排到具体时间其实还是任务管理。本质上并没有时间管理,真正的时间管理其实是在时间过去之后的统计与分析。 我目前的解决方案 目前来说,最好的方案还是单独做目标管理和项目管理。而最好的目标管理工具还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中包含两个页面: 一个页面是今年的目标计划,按照总分的结构罗列核心目标和人生各方面的目标; 一个页面按照时间流水线或树状依次列出每月的主体目标,再对每月主体目标细分成每周的细致目标颗粒,每周的目标通过进度图标来显示进度(未开始、已完成、进行比例)。 每个页面都建立一个修改 log 表格,来记录过往的修改。

如何将 OmniOutline 中内容 以 markdown 格式导出?

我遇到的问题 前段时间针对 udacity 的 Product Design 课程进行了学习,做了很多笔记,本来想发送到博客,但是发现软件导出来的排版非常糟糕。虽然可以使用 html 的形式导出,但是我并不懂太多网络知识,不知道如何在博客中嵌入进去。 寻找到的「无用的」解决方案 github 上发现了相关的插件 Markdown.ooxsl ,但是双击并不能安装,另一种方法安装也没有见效; 在 youtube 上发现一个 视频 同样抱怨这个问题,看见有人留言有相关 插件 ,这个双击就可以安装,但是全都是以#标题的样式导出;(Up 主其实也已经用过这类插件,并且吐槽) 这中方式虽然可以导出 markdown 格式,但是效果其实还不如纯文本。 后来想到的解决方法 新建文件,以 markdown 格式的各级标题「新建样式」 将样式赋予各级行 将文件以模版形式保存,建议命名为 markdown 下次想用 OminOutline 导出 markdown 格式时,建立副本,应用 markdown 模版,然后以纯文本(制表符)的形式导出 使用 markdown 相关软件打开,你可能会发现制表符”造成的影响,使用替换替换掉它 依然存在的问题:当你使用 markdown 的无序列表时,你会因为空格问题失效。此问题目前我也不知道如何解决 简要过程&效果预览 需求反思 在搜索方法的过程中,在 OO 的官方论坛看到工作人员的反馈,发现并不赞成这么做,这也是两个不同的定位吧。 当 OO 中分级过多,这是 MD 无法解决的问题; OO 是用于梳理,不用考虑格式,只需关注内容和层级——有层次地记录 MD 更多是想实现简单效果,但是依然重心关注写作本身——专注书写,所见即所得

Udacity 产品设计&Product Design 课程笔记

产品设计&Product Design 课程 from Udacity 的目前最全(?)的笔记,全文1万4千多字,格式导出自 Omnioutline 纯文本(等宽文件),因此排版无法保障(也懒得排版)。 /- I. 课程基本信息 A. 名称:产品设计 B. 概述:学到如何验证产品、操作用户界面/实践用户体验、使用 Google 的设计冲刺,以及设定和追踪行动指标等相关内容 C. 老师:Amir Shevat:讲师;Chris Saden:课程开发 D. 网址: https://classroom.udacity.com/courses/ud50 /- II. 前言 A. 创建伟大产品之路 课程目的:讲解像Google这些公司的一些关于如何创作美观实用产品的时间和流程 期待:作为创业业务的框架 延伸阅读: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创新思考的方式,我们推荐阅读 Peter Thiel 的《从零到一》 B. 创业公司介绍:Optimizely 旨在帮助客户优化 Web/App 访问时的用户体验 曾经帮助一家基金会凑集地震款项很多资金,达到10%的转换率 对网站进行 A/B 测试,例如捐赠旁边放地震图片,表格如何摆放,计算转换率的变化 C. 创业公司介绍:Locket 针对 Android 的一个锁屏界面创意项目 起初 Idea:用户阅读锁屏广告,平台给予费用,广告商付费给平台——广告交易的经济模式 Idea 转变:变成了锁屏新闻,思考正确的时间传达正确的内容 原因:存在账期,且账期过长,因用户量大而无法支付 D. 讲师介绍 Amir Shevat:讲师、创业者,产品经理指导师 Chris Saden:Udacity的课程开发 E. 练习:对你来说谁是企业家? 课程主要关注的是企业家的品质和思维模式 F. 创业家的思维方式:Locket 具有进攻性,执行力很强(虽然可能比较急躁) 创业的心情:不是产品失败与成功,而是对创业和目标的实验,如实验一、二,实验的指标,预期目标,出现的问题 快速迭代,死也死快点 G. 创业家的思维方式: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