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通纳》——还期待着什么呢
本是 Kindle 中沉睡几年未读的书,恰逢春节回家,为防止漫长的十余时辰的列车路途困乏,便读起了这本小说。事先未尝了解丝毫相关,也不知是何类型。在「豆瓣好友」的五星短评中粗略扫出一条四星的评价,「开头十几页无聊」。 打下预防针,阅读从斯通纳的农场生活开始,可于我而言确是截然不同的体验。农场生活是切肤般的真切,斯通纳及其父母的情感、行为、价值的描写是多么鞭辟入里。生于山村,同样扎根于泥土,我深知斯通纳一家的展现恰是乡下人最精准的精神面貌,一种外界与我无干的不好奇与被生活推弄着的懵懂。 同样令我动容的还有笔下透彻的穷苦农耕生活,以及父辈紧抓的救命药草——上学。他们将子女退离、逃离出身外,试图拯救这困住祖祖辈辈的怪圈。然而难过的是,这救命药草是否真有效用、又如何效用,他们并未思量,也无法做深层次的思量。即使不情愿使用这样刻薄的字眼,我也不得不承认这份与我也有牵系的父辈的无知。人的出身一早便决定了他的无能为力。 斯通纳踏入大学校园,故事的画卷才刚刚展开。他与周边同龄人的落差、在远房亲戚刻薄的窘境,都很难不将这细致入微的片影与我曾经的过往一一比照。且故事远不止于此,斯通纳一生,拖带出时代下的世界,又以冷峻的目光,望穿着从人情冷暖到价值哲思的生活万花筒。 本是不能再平凡的人物与情感关系,在作者笔下却如此优美,又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斯通纳的父亲逝世后,母亲拒绝离开农场。「斯通纳跟母亲争辩了会儿,但她不为所动。他终于意识到,她只想等着死,想在她曾经生活的地方死去。他知道,母亲还维护着那个小小的尊严,当她想这样做时在这个过程中能找到的那份尊严。」 好友费奇从军前的一段话,「我想,自己去参军是因为我参不参都无关紧要。也许等我回来,走向等待我们大家的与世隔绝的慢性灭绝之前,到这个世界上再走一遭可能会很有趣。」 关于大学的存在,斯通纳是这么想的,「在哥伦比亚的这所大学,他已经熟悉了那种安全和温暖,这种东西小时在家就本应该感觉到过,但却未能感觉到,而且对自己能在别处找到这些东西的能力并无把握。」费奇也说道,「大学就像一个庇护所或者——他们现在怎么称呼来着?——是给那些体弱、年迈、不满以及失去竞争力的人提供的休养所。」 斯通纳的求知——「他的书就是真,对他来说就是给予一种艺术的尊严。」 与凯瑟琳的爱情: 相爱:「这时她笑了。这是一种慢慢绽放的微笑,先从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