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搭讪学》,这能是本什么书?
这是本什么书
13 年前写的,作者不详。
豆瓣显示 28 人看过,评分 5.2。一名已注销用户这样评价,「我这就是病急乱投医吧」。
封面写着倾力传授 63 个华丽交友技能,助你找到人生知己、一生挚爱。
本不屑于看这类书
看烂书浪费生命。可看烂书浪费生命,总比发呆浪费生命好得多。
人长得丑,头发也有秃的迹象,且生来自卑,没搭讪过,也没多大兴趣。回想看这书的缘由,不过是想逃避着烂现状,于是,躲进烂书中也没差了吧。
作者给搭讪安下了什么名头
书里讲的是搭讪,自然不是教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这样的话题,不教如何维护或修补关系、如何建立社交圈、如何拥有人脉、如何找朋友。大概是不注重社交的缘故,读罢本书,倒对一些观念有了改变,也听了一些没见识过或不熟悉的技巧。
作者在前言中开篇言明,搭讪不是耍流氓,反而认为是艺术。
作为保守、内向且自卑的个性,倒也不至于会「认为搭讪是耍流氓」。可设想自己没事去搭讪,内心不知是抵触这会打扰到了他人的行为,又或仅仅是害怕搭讪,确实多少会对搭讪这种行为心生抵触。当然了,若见着友人或一个陌生人主动搭讪、笑脸交流,自然会对那阳光、外向的行为羡慕。
不过要称为艺术,那必然是作者为了自吹自擂这本书。不过好在读完书,确实有所心得,稍微修正了我对搭讪的偏见。比如作者笔下说道,即使搭讪达人也失败多数成功少数,搭讪达人之所以为达人,均源于他们的主动,诸如此类的话确实让我(卑微)的心灵感到些许慰藉。此外,搭讪对于「提升自信心、更乐观看待世界、更理性认识自己」有帮助这类空话,我也多少认同。
不是艺术,多是技巧,且技巧大于情感
至于书中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有提到,搭讪是一个技巧胜过情感的活。对此的解释也十分浅显易懂,第一次的搭讪或前几次的搭讪,双方交流没有朋友间相知的感情基础,仅仅建立在第一印象之上,此时交流的好坏自然多源于技巧的好坏。
在过去,对于陌生人间的交往,我始终讨厌着那些毫无营养的客套话,也自以为是地厌恶着别人交流中可能存在的虚情假意,认为既然彼此都带着目的与欲求,又何必假意逢迎呢。后来经历的多了,也认识到主观上的冷漠,其实是多么的不尊重。彼此都是陌生人、普通人,己方感受到了距离与尴尬,对方自然也是如此,何必相互冷漠,彼此都是一副冷脸。
不过这个观念也只停留于此,我还是认为客套话十分尴尬。可看完本书,我开始认识到好的客套话,对于两个陌生人的交流十分受用(当然是好的客套话)。若主动让气氛暖起来,演一出戏又何妨,反而双方都有暖意。
不觉得搭讪尴尬,不认为客套话客套,不怕犯错;至此搭讪才成为一个注重技巧、查漏补缺的活。真诚自然不可或缺,可初次见面,真诚反而比「寒嘘问暖」更难读,某种程度上,「寒嘘问暖」反而是一种更好的真诚体现方式。
书中多少有用的技巧
原则性的技巧
主动
- 忘记面子这回事,没你想的这么有面子的。
- 肯定会失败的,经历失败之后,才能轻车熟路,要有经验。
- 别等别人来找你,把握开口的主动权,能留下自行积极的印象,且引导对方作出想要的回答。(特别是工作和交集中必定会发生的搭讪)
多观察,了解对方
- 事先调查:了解对方个人基本信息、履历和兴趣爱好等。恰时的切入,不要显得自己事先调查过,这样会引起抵触。
- 观察对方的形象:外在的发型、场合下的服饰、鞋子和牙等;内在的谈吐、气质、风度等。
- 观察对方说话:语速、口头禅
- 观察表情:反映对当前话题、聊天内容、搭讪方式的兴趣,决定是否结束或改变策略(说慢点、激情点、有逻辑点,内容偏向哪方面)
- 观察小动作:摇头晃脑、摸鼻子、东张西望、眼神飘离、挠头等
- 观察场合下的应对:选座位体现什么性格等
- 揣摩对方的心理,并采用相应的方法。每人喜好不同,针对不同性格的人,采取不同态度。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并尊重对方的感受。
尊重他人
不要评价他人价值观
不要妄议宗教和信仰
不要盲目纠正他人的生活习惯
不要有轻视别人,或教育或教训他人的心态
-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成长背景、生活环境、立场,对方也介意一些事且存有自尊
- 你不熟悉事情的上下文,所以不要轻易评价或给出建议
聆听对方
眼神对视
赞美对方
记住对方的名字,并大声重复对方的名字
如何做的技巧
提取对方谈话中的关键词,比如主题、观点、经历等
对关键词进行跟进式发文或者评论。
多问说明性的问题(表示在听,给自己时间间隙理解对方、思考)
- “你刚才说的是什么问题?”
- “那你接下来准备怎么办“
确认无偿信息
- 对对方主动提供、透露的个人信息进行确认式发问
- 对方会因为你的发问感觉你在听,且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
- “既然你这样说,那我能问问“,”你刚才说的那个事情好神奇哦,为什么会这样呢?“
请对方举例
总结核心观点
- 防止搭讪偏离正在讨论的话题。此时,适时把对话的内容做一个简短的总结。
- “你的意思是……对吧?“,“假如我没有理解错的话,你是想说……对吧?”
精心设计的几种开场白方法
1. 单刀直入法
- 适合在非正式的社交场合,比如对方正在做事或走路。
- 利用的正是由自己创造出的“压迫感”
- “只用30秒的时间来……“
2. 趁热打铁法
- 利用好第二次搭讪。
3. 就地取材法
- 多观察,争取酱对方身上有利于搭讪的要素为己所用。
4. 声东击西法
- “那边的哥们想认识你,比较害羞,让我来问你的微信,回头我让他加你“
5. 明知故问法
- 不懂装懂是虚伪,明知故问却反映了一个人的智慧,搭讪中珍惜“不知道”,以此来打开话匣子。
知道如何赞美
找到赞美的点(漂亮、气质)
- 具体的某个点,而不是宽泛地说,显得敷衍一样。
把握赞美的度
- 真诚
- 看场合分场合
- 不重复
- 不夸张
遵循赞美的步骤
说出你看到的(发型、服饰、眼睛)
说出你感受到的(职业、性格、爱好等)
- 往好的方面猜(如皮肤好则猜注重建生等)
说出可能发生的(鼓励对方,比如面试一定会成功的)
快速记住对方的名字
- 集中注意力听对方自我介绍
- 听对方自我介绍时,不要考虑自己该说什么
- 大声重复对方的名字
- 想想认识的人中是否有重名或名字相似的人,帮助记忆名字
- 搭讪过程中或者快结束时说出对方的名字
陌生人聊什么
从第三方切入,委婉搭讪不被拒
何为第三方切入话题
- 从对方下手的搭讪方式:问年龄、籍贯、爱好等,但容易引起防备和反感
- 第三方切入:把两个人都相关的事情,作为搭讪的话题
1.人——借第三方的人物开启搭讪话题
2.事——借第三方的事情开启搭讪话题
3.物——借助于对方感兴趣的某物开启搭讪
巧用冷读和热读,让聊天有的放矢
冷读方式
看透对方心思,交流时对方产生“这个人懂我”的感受(或者往好的方面猜,也容易不差,且不尴尬)
举例
- “你觉得自己脾气怎么样?“ VS ”你脾气一定很好。“
- “晚上有空吃个饭吗?“ VS “我们去吃饭还是去喝咖啡”
搭讪前,或者搭讪过程中,先用敏锐的观察力观察对方的一些细节。
热读
- 实现了解对方的情况,创造时机说出这些信息。
- 凸显真实性,可以就实际信息稍作偏差处理(或说个范围)。
其它
- 聊兴趣
- 聊家乡
- 讲故事(细节、价值、起伏、画面感、情感)
问问题
开场第一问,要让对方容易回答
- 第一个问题尽量可以让对方不用思考,也不需要太多语言进行表述。
- 问简单的问题时,并不需要在问题本身花费太多心思,因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消除对方的防御心理,建立和对方的沟通,从而使双方的对话能够展开。
如何问,对方才乐意回答
1﹒表达同情
- 站在对方的位置,同理心
2﹒激发兴趣
- 通过问题,激发对方好奇心
3﹒拉近距离
- 最好采用嘘寒问暖的客套话来缔造关系,然后再深入沟通。“吃饭了吗?”
4﹒营造氛围
- 看环境,比如咖啡厅的舒缓音乐,卖场的劲爆。
5﹒给出解释
- 解释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体现出真诚。
问什么,对方才愿意深交流
\1. 基于行为的问题
\2. 引起话题的问题
- 总之,提问的关键点就在于多问对方在做什么,是怎么做的,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等。
\3. 充满惊奇的问题
4﹒引发互动的问题
- 这类问题多和对方的抱负、优势以及世界观等相关联,有助于人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也更容易引发互动。
- “你接下来打算怎么做?“
\5. 提供选择的问题
- 这种问问题的方法既可以给对方一个选择的空间,又直接避开了对方拒绝的意图
\6. 层层递进的问题
- 目的:封闭式问题固然好,但为了更有效控制对方的选择,最好提供一个稍微积极的选项。
- 在问递进式问题的时候,需要把握这几点:适当扩大选择范围;避免提供多个负面选项;如果可以,尽量问能让对方回答“是”的问题。
- 比如推荐一款产品,问对方要质量好的还是次一点的,贵一点的还是便宜一点的。
掌握提问的分寸,让搭讪更高效
把握时机
讲究效率,把问题具体化
- 比如“你对我刚才说的那部分最感兴趣?”
积极正面
连贯有序
微妙不含糊
主动而不强势
如何好的结束交谈
- (1)重复他人的观点或者他说过的有趣的事情。
- (2)虽然是客套话,但一定要说出你很喜欢和他聊天。
- (3)告诉他有空再聊,至于何时、何地就视具体情况而定。
- (4)称呼对方的名字并说再见。
也不是学习技巧的事
看了许多技巧,可说到底,搭讪也不是一个学会技巧就行的事情,而是经验积累的工作。
如同谈论兴趣、谈论社会话题等等,都是需要自己走出舒适圈,去认识更广的世界,而后才能对这些事情有了解,才有的聊。聆听与观察对方,也是同理,只有接触到了不同阶级、不同年龄、不同社会背景的各式各样的人,才能真的观察到和聆听到。所以,除了主动之外,还有走出去。
当然,我还是愿意将这本书归为地摊文学或畅销鸡汤之类。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