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通纳》——还期待着什么呢

本是 Kindle 中沉睡几年未读的书,恰逢春节回家,为防止漫长的十余时辰的列车路途困乏,便读起了这本小说。事先未尝了解丝毫相关,也不知是何类型。在「豆瓣好友」的五星短评中粗略扫出一条四星的评价,「开头十几页无聊」。

打下预防针,阅读从斯通纳的农场生活开始,可于我而言确是截然不同的体验。农场生活是切肤般的真切,斯通纳及其父母的情感、行为、价值的描写是多么鞭辟入里。生于山村,同样扎根于泥土,我深知斯通纳一家的展现恰是乡下人最精准的精神面貌,一种外界与我无干的不好奇与被生活推弄着的懵懂。

同样令我动容的还有笔下透彻的穷苦农耕生活,以及父辈紧抓的救命药草——上学。他们将子女退离、逃离出身外,试图拯救这困住祖祖辈辈的怪圈。然而难过的是,这救命药草是否真有效用、又如何效用,他们并未思量,也无法做深层次的思量。即使不情愿使用这样刻薄的字眼,我也不得不承认这份与我也有牵系的父辈的无知。人的出身一早便决定了他的无能为力。

斯通纳踏入大学校园,故事的画卷才刚刚展开。他与周边同龄人的落差、在远房亲戚刻薄的窘境,都很难不将这细致入微的片影与我曾经的过往一一比照。且故事远不止于此,斯通纳一生,拖带出时代下的世界,又以冷峻的目光,望穿着从人情冷暖到价值哲思的生活万花筒。

本是不能再平凡的人物与情感关系,在作者笔下却如此优美,又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 斯通纳的父亲逝世后,母亲拒绝离开农场。「斯通纳跟母亲争辩了会儿,但她不为所动。他终于意识到,她只想等着死,想在她曾经生活的地方死去。他知道,母亲还维护着那个小小的尊严,当她想这样做时在这个过程中能找到的那份尊严。」

  • 好友费奇从军前的一段话,「我想,自己去参军是因为我参不参都无关紧要。也许等我回来,走向等待我们大家的与世隔绝的慢性灭绝之前,到这个世界上再走一遭可能会很有趣。」

  • 关于大学的存在,斯通纳是这么想的,「在哥伦比亚的这所大学,他已经熟悉了那种安全和温暖,这种东西小时在家就本应该感觉到过,但却未能感觉到,而且对自己能在别处找到这些东西的能力并无把握。」费奇也说道,「大学就像一个庇护所或者——他们现在怎么称呼来着?——是给那些体弱、年迈、不满以及失去竞争力的人提供的休养所。」

  • 斯通纳的求知——「他的书就是真,对他来说就是给予一种艺术的尊严。」

  • 与凯瑟琳的爱情:

    • 相爱:「这时她笑了。这是一种慢慢绽放的微笑,先从眼睛里开始,接着在嘴角绽开,最后她的整个脸都萦绕在灿烂、暗自克制和亲密的愉悦中。斯通纳几乎从这种突如其来和不由自主的热情中缩了回去。」
    • 爱情观:「你最初爱的那个人并不是你最终爱的那个人,爱不是最终目标而是一个过程,借助这个过程,一个人想去了解另一个人。」「最后他又想到,几乎是决定性地领悟到,自己从未怀着任何亲密或者信任,乃至人类托付的温暖去了解过另一个人。」
    • 两人的世界:「他们开始收集这种怪异的“成见”,把它们当金银宝贝般积藏起来,这种东西有助于把他们从这个灌输给他们这些意见的世界孤立出来,有助于以某种微不足道却感人的方式拉在一起。」「他们开始相信,可以生活在自以为对他们的爱情充满敌意的世界,在那里自尊又舒服地活着。」
    • 相互的责任:「我们两个都会变得面目全非,不是我们本来的样子。」
  • 女儿的转变,以怀孕的手段逃离原有的生活,尔后酗酒堕落。

  • 活着:

    • 「你必须牢记自己是什么人,你选择要成为什么人,记住你正在从事的东西的重要意义。有很多人类的对抗、失败和胜利,很多并非军事之争,史书中也没有记载。当你试图决定要做什么的时候要记住这个。」
    • 「可他还是难以超越,他知道,而且永远超越不了。在麻木、冷漠、孤绝的背后,这种力量还在,强烈而稳定,它永远都在那里。年轻时他不假思索自由地释放这种力量,他曾经把这种力量投到阿切尔斯隆展示给他的知识中--那是多少年前?在求爱和婚后的最初那段盲目、愚蠢的日子里,他曾把这种力量投放给伊迪丝。他曾把这种力量投给凯瑟琳,好像以前从未投放过。他还以古怪的方式,而且在自己完全意识不到的时候,把这种力量投到生活的某些关键时刻,也许投入得最充分。这是一种激情,既非心灵也不是肉体的激情,它就是一种综合了二者的力量,好像它们不过是爱情的材料,它的具体内容。对一个女人或一首诗,它只是说:看哪,我活着。」
  • 世界中的那些人:

    • 费奇:「斯通纳刚要说话,费奇已经转身去迎接到大门口的另一拨人了。斯通纳深深地吸了口气,打开主客厅的门。」「青年时代的青涩还没有从他身上消退,但是可能缔结这份友谊的渴望和直率已经不在。他知道,自己希望的东西不可能实现,这样的认识让他心里很难过。」
    • 老师:学生冲出课堂,欢庆战争的胜利,老师去对世间怀着痛苦,在寒冷夜色中死不瞑目。
    • 伊迪丝:爱过又不曾爱过,等终老时病卧在床榻,伊迪丝重新像照护孩子一样照护斯通纳。
    • 凯瑟琳的赠书,致斯·纳。
  • 关于死亡:

    • 「他试图看到比这个时间更远的前方,但看不到,而且也不愿去看。」
    • 「他还不想死,但是格蕾斯走了后,有几次,他却不耐烦地展望着,就像一个人展望他并不特别想参与的一次旅行的某个片刻,跟任何一个旅行者一样,他感觉在离开前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但想不起这些事情是什么。」
    • 「还期待着什么呢?」

陪着斯通纳走过这一生,才懂得本书卓越之处。其在于致力于刻画的是平凡人,与平凡人普通一生中的由生至死,才使得读者能如此轻易共情。斯通纳虽有其独特、真挚之处,可终极与时代年轮下的芸芸众生无异。这令我想到余华小说《活着》中的福贵,虽两书中的主角同样是社会下平凡的一员,不过《活着》重点想表述的还是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与环境,而《斯通纳》意图讲述的是放眼皆通的平凡与生活,更能显现出亘古不变的本质。至于斯通纳是谁?不过是普天下的任何人,人生的轨迹从起点到终点,如同一条直线,毫无半分波澜地缓缓前行。一生是漫长的,可也是短暂的,如同斯通纳垂死之时的走马灯。

书中的词藻,总是带着一种不悲不喜的口吻,细致地讲述着斯通纳从幼及老的过程,沿着刻度走完斯通纳的一生。这给读者营造了上帝的视角,更冷静地洞察着生活本质,思考人生的偏移与抉择。故事结尾,斯通纳的逝去将情绪推送高潮,不断积蓄沉淀着淡淡的忧伤。斯通纳在床头艰难撑坐,往事如打乱顺序的幻影,一一闪过而又杂糅成团,爱恨情仇的结局只有和解,价值也无足轻重,余下的只有温柔与哀伤。

将死之际,斯通纳不想离开,想着应有许多事未做,他依旧想做名旅行者。可还能继续吗?

望着窗外,这一番天地属于他;昏昏沉沉数日,可也不知上帝何时才会收回性命,此刻的时间也属于他。拥有着一番天地与时间,他自然还能继续,此刻的斯通纳也确实与任何一个旅行者无异,任何一个旅行者也当与斯通纳无异。于是,斯通纳的心中回荡起一道声音,询问着「还期待着什么呢」。声音一直回响,也叩向着你我心房,人生向后回顾、而后放眼望前,我「还期待着什么呢」。

声音溢出了哀伤,莫要负了生活。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1206 - 荣耀手环4连接到 Google Fit 的问题

用户体验设计面试中的 7 个问题(如何为此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