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五月, 2017的博文

一段不知道如何回应的话

今天抽空看了《美国众神》的美剧,里面有段对话让我回不过神。事情是发生在老板和下手之间的。 A: Money situation's a little tight at the moment, so we can agree now you bring me receipts. or you don't skim more than a reasonable 5 percent. B: Oh... I'm not gonna steal from you. A: You can't look out for yourself, how the hell you gonna look out for me? 深入之后: 事情虽然发生在角色与角色之间、角色与内容之间的交流,但是真正核心的不是流程,而是其中存在的问题。 而挖掘问题的根本,还是需要明白角色到底是哪类人或者哪些类人,他们触发事情的动机是什么,当时是怎样的场景。 要解决问题,又要回到这些类角色与内容的关系、角色与角色的关系,如何去定义它们以及它们的属性与权限。 最终要实现解决方案,仍需回到事发现场,去安排角色与内容的交流,角色与角色的交流。 事情最终解决了,但可能毫无价值,原因可能在于动机本来就模糊,也可能解决后他们并不会有多少感谢,不会感谢自己与彼此,更不会感谢你。  

怼大V和实名反对

怼大V现象已经层出不穷了,以下记录些自己的体验。这并非观点,故无论据。 1. 怼大V 每个人心中大V的概念或许会不同,不知道是否会有一个相对明确的定义?就我自己而言,我更加认为大V是意识的指代,相应的称呼还有公知等等。一个人被成为或自诩为大V,其立足点或许各有不同,然而被指代之后,便有了身份的特征,有了价值或阶级的对立,即使这里的大V延伸范围甚至可以无穷。 怼大V,不是怼具体某个人,不是怼具体某个群体,且不是针对某件事。怼大V的动机可能各有不同,但是将身份对立起来,这点没有任何不同。 有个常被提到的说法,称这是精英群体与普通民众的对立,这种对立源于生活背景,大V浮于上层追求政治正确或绝对的正义,而普通民众立足于生活倡导着群体正确或相对的正义。在资源可支配能力上的差异也可能导致了前者更加信奉社会舆论权威,而后者信奉政府舆论权威。这形成一种论点,例如「国家养活了你,你却反过来倒打一耙」。 或许也恰好应证了一点,富裕了便会追求更多虚幻的理想主义,贫瘠下便会欲求更多的资源,而群体是争取利益相对高效的手段。当然这种描述在两个极端,但是我又无法否认可支配资源的差异是否是导致这种身份的认同的原因。 然而谁在怼大V,如果称之为为大V的对立面,这个群体又是谁呢?与大V一样,这个群体也并非能一概而论。归根结底,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有人在某方面可支配资源多,但可能在另一方面资源相对较少。于是一个法律方面的大V,在医疗方面可能是大V的反对者;一个在法律方面的大V反对者,在医疗方面可能是大V了。 如果资源是问题的本质,那为何在这个时间点问题相对变得激化。我感觉,更多是大家可支配的资源都有提升,开始思考自我的归属感,寻找身份与对应的价值。 毕竟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矛盾与争论更集中于身份的对立,而非论点的对立。 2. 实名反对 在知乎,常看见不少回答开头标明「实名反对」某某某。可要知道,对于非官方的普通用户,昵称难道就是实名,非匿名难道就是实名?或者说,接受对这个身份的评价与「视奸」,是否就达成了实名? 要知道,知乎的实名回答或评论才是核心流程,匿名相对反而需要操作成本。如果某问题大家都倾向于实名回答,没有匿名的氛围与环境,那么这时的实名反对到底是为了什么(要知道,其实大家都是实名的,你也并没有作出贴上身份证件的举动)。 实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个人信息纰漏越多,一般可...

破坏兽,一个崩坏的故事

这两天看了破坏兽的漫画,想起了之前看的杀戮都市。 论起画工,大概都是比较精细的类型吧,可能杀戮都市的分镜更加优秀,但是破坏兽对于俯视远景的构图也非常优秀。世界观的基础也都是末日的高校男女,日渐崩坏的世界和欲求拯救它的男女。 如果从故事发展路线和每个阶段的节奏来看,杀戮都市做得已经算是非常优秀了,只是感觉故事线想尽量延展,于是不断重复同一个套路,后期就有点审美疲劳了,结尾也显得没有那么高潮了。破坏兽如果单纯看第一部的话,开头到中间的主线路都较为平稳,随着故事的发展,真相一步步揭露,会惊讶于其世界观,因为其推进相对杀戮都市更加自然。 但是,整个故事中的每个短片故事来说,破坏兽简直了……千篇一律的逃跑故事,极少有不同有曲折,很容易让人对这样的末日故事感到乏味和麻木。此外,如果杀戮都市中的人物可以称为丰满,那破坏兽中人物真的就毫无特色了。人物没有挖掘其多面性,反而一味地反复来强化其性格特征。人物也没有发展成长,男主救发小便一心救发小,女主感恩男主便处处为着男主,有成长的地方也就只有发小对男主说你不是一直都为女主奋斗着吗。 这么一看,大剑是多么优秀,烙印战士更不用说了。 当然,破坏兽也有其令人享受的地方。

Paper work

最近发现,用纸张来梳理是一件更加高效的事情。无论是在 ppt 或线框图上,纸张有天然的优势,用笔可以快速成型,省去电脑上调节、拖拽、排列的很多问题,而且历史记录和对比也更加直观。以前觉得电脑屏幕可以无限延展,但是现在反而觉得纸张因为铺展可以无限大,这是电脑不具备的。 新闻报道,俄罗斯将微信和 line 都封禁了,这又让我想到之前争论的话题,nation 是否应该高于道德和法律。 有认为可以的,也有认为不可以的。我认为不应该,同时也无法理解应该的人。不过今天一想,在享受着集权主义所带来利益的同时,去背弃集权主义的弊端,这是否是件愧疚的事。我无法反驳民族主义的好处,正如同《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所说,民族主义带给人集体与归属感,同时以民族事业来催动许多事情发展。人欲求自由,同时渴望归属。 夏天到了,更加适合到户外走走。最近身体总是不大舒适,可能该好好对待自己的身体,是时候健身了。

我身上的戾气与圣母心

周杰伦0430事件有感。 周杰伦的事件仅仅是个引子、案例,我的目的是通过它来剖析我对于这类事件的看法。事件在变、信息在变、人也在变。看法当然也随之改变,何时认为是对的,何时又认为是错的呢?大概对错也模糊了,那背后的本质呢? 价值观只能用来评价自己、约束自己。 所以,以下内容我说的是对的,同时也是错的。而且,它们也没有多少深度。 事件与事实 事件与事实不同,事件随着时间发生,事实则永远都是事实。 人往往将事件当成事实,这没有对错,认识周遭本就是这样的过程。他人向你介绍南京,有夫子庙有中山陵,那在你心中南京就是这个样子。等到你到了南京,尝了秦淮河岸的西施豆腐和鸭血粉丝,把玩了十元三颗的雨花石,南京则又变了一番模样。 人对事实的认识总是片面的。我觉得很难存在所谓的只「站对」不「站队」,或许此时沉默值得称赞,但万一又成了沉默的大多数呢。是否应该去评判,这个问题我暂时无法回答。不过,至少那些执着去追求事实的人是值得称赞的。 以我对这次事件的认识过程为例,首先知道有现场辱骂,其次是道歉,而后是对周的指责。在这样的认识流程下,我得出的结论:周有错,且道歉说明悔改,后续指责也罪有应得,但大众莫要咄咄逼人,人非圣贤。不过,当看见 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 关于 后续 的说法,事件又有了发展,我对事实的认识也发生了转变。 很惭愧,但也有所得。这令我再次意识到日常所接触的信息大多是二手信息,也意味着无法确保这些信息就是事实本身。 自我告诫: 留心,莫要将事件当成事实; 谨慎,尽量保证信息来源是安全的; 去体验,事实与世界不在纸上。 想法与说法 你我都可以胡思乱想,这才是自由。 你可以想象周是因为灯牌上刻了自己名字而气愤,可以想象周是因为被神话而自以为高人一等,可以想象周是个直男癌,可以想象明星私底下都是粗鄙的。这都没有错。 你知道 gong’an 放弃假期辛勤工作,你知道歌迷带着灯牌入场是违禁行为,你知道周当着几万人辱骂他人滚没有素质,你知道 gong’an 其实并没有原谅周。羡慕大家都能换位思考,体恤他人。 但体恤的同时,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我希望不是这样,无论如何都该留一丝善意。当然,想法在脑子里,任何人都管不着,也该禁止来干涉。 不过,当想法说了出来,变成了实在的说法,那意味我们需要承担它所带来的后果。当周把滚字说出口,他就该承受后...

独立空间下的平等

昨天更改了分类的归属,也新增了博客的目录。至此,主域名成了面子,次域名成了里子。whispers 从价值观的「暴露」,延伸成了整个人的「暴露」——琐碎成为一个人。 至于说是里子,当然也并非完全见不得人。域名搜索一下,照样看见下面的二级域名。人看见了你的面子,但想要看你的里子,也并非难事。这个博客的文章范围也限定在这个晦涩的区间。 写出来的东西,总会被人看见,同时也希望被人看见。记录是其次,自我的认知、批判态度的养成才是重心。至于被人看见,也是希望对方主动地、或付出成本后看到,至少双方地位处于平等,你不佩服我,我也不稀罕你,你寻到我了,我便将惊喜一同送给你。 任何信息都不是劣等的,它提供了体验的参考。(世界的认识便是一次次体验的叠加)这意味着,我不能无故删除你的评论,你不能无故谩骂我的文章,即使负面现象真的发生了,彼此也该承担后果。 你我独立,勉强平等,才能构成一同探讨的基石。

回归到问题本质

太过于浮夸,许多事情需要回归到问题的本质。人,要先脱光衣服,再看如何穿上衣服。 这几天在想,是否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想法过于繁琐,导致将简单变成复杂。如果将问题的一切想法归零,做出的决定与现状的选择是否还会相同。我想是不一样的,我又开始觉得一切都要问为什么。 为什么要看新闻、看社交网站、看订阅文章?为什么问题还没有解决?为什么现在的我会是这个样子?大概是因为,我将事情变得太复杂。其实不是犹豫不决,而是想太多。 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是否解决了?考虑是否全面了? moment: 结合 OKRs 制定 5 月份的目标计划 给家里打了电话(挺惭愧的) 从 OmniFocus 转移到了 doit.im(即使后者没有看上去要死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