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2020的博文

0225 - 思考阅读与写作的价值

两个问题 为什么新冠疫情始于中国? 这来自纽约时报的一篇观点文章,作者为日本一名经济学教授。 文中作者就新冠状病毒做出思考,认为该结果源于中国的社会文化因素: 一是中国有惩罚揭露信息者的传统; 二是中医中「以形补形,吃啥补啥」的思想根深蒂固。 在关于病毒被称为「中国病毒」的话题上,问上说了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话: Of course, the virus isn’t Chinese, even if its origin eventually is traced back to a cave in China; nor is the disease that it causes. Epidemics, on the other hand, are often societal or political — much like famines are usually man-made, even though droughts occur naturally. 对,即使病毒源头最终追溯到中国的某个山洞里,这也不是中国病毒,它所导致的疾病也不是中国病。 另一方面,传染病的暴发则常常具有社会性与政治性——正如尽管干旱是自然灾害,其饥荒则通常是人为的。 「武汉肺炎」&「东亚病夫」的歧视思考 尽管 WHO 倡导避免以地名的方式命名某种疾病,然而台湾主流媒体与民众坚持将疫情称为「武汉肺炎」的现象依旧不绝如缕,近日连香港的黄之锋在推特也直言不讳地加入了阵营。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歧视,并非所有人都有得选择。可若站在「歧视者」台湾的角度,面对被拒绝加入 WHO 的现实,加以近些年中国势力的威胁,这种愤怒下的「歧视」也就可以理解。此外,这个愤怒的出气口也并非武汉,是故也网友称道,若不能叫武汉肺炎,那不如叫中国肺炎好了。 这或许恰与纽约时报文章中所描述的政治性契合。其背后的逻辑是:这不是中国病毒,但却因政府前期的隐瞒、瞒报导致了后期的爆发和向外更广的扩散。 无独有偶,华尔街日报观点栏目中一篇文章提到中国为 the sick man of asia, 同样引来了对歧视的批判。当然两者歧视又有所不同。前者的「歧视」是担忧未来的污名化,处于将要被塑造的状态;后者的「歧视」源自英文词语过渡到中国后含义完全变了个样,「东亚病夫」是长久植根于内心的。华尔街...

0223 - 思考:过往的不是学习,可能仅仅存留在深入了解的层面

迷茫的一个阶段 这几天,断断续续地学习,本以为会有点成效。结果今天测试,依旧没有达到平均分的水平。 与上周、上上周相比,每周测试得分都仅仅上升了 4-5 分。与别人对比,从耗时、准确度上都相差太远。 就目前的学习状态,知道差距,但不知道如何缩短差距,认识到差距之间的鸿沟,不知如何去提升。 无法提升的想法 我不知道如何提升,看着各个模块的准确度和耗时,与标准要求的正确率和时间相差过远。 针对其中第二模块的学习和练习持续了几个周期,可测试的结果依旧不稳定,且这些不稳定的分数都属于下层水平。 此外,就第一模块来说,我看不见任何提升的可能,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而非短期技巧所能提升的能力。相比而言,第二模块还是留有一定技巧性成分的,可碰到积累性知识的时候,因为不熟悉的犹豫不决,导致了错误率高和耗时长的问题。 至于第三模块,之前都是一种放弃的态度,可这几天看来,这反而属于一个必须完成的部分。这部分的内容占据了全部内容的近 20% 了。 可能我没有真正学进去 这些日子,相比开始的时候放松了太多,加上又碰上难点,几乎生出了抵制或敷衍的情绪与态度。 这导致我并没有尽十分的力气、一心想着如何去提升成绩,如何去执行并提升。 知识点就那些,把该拿的分先拿到,道理就这么简单。只要下功夫,那些分都应该是可以拿到的。 学习进入到了一个瓶颈,更加不应在此刻而半途而废。 我没有尽力去执行持续有效的学习方法 毫不谦虚地说,我是了解如何学习的具体方法的。我也懂得如何去习得具体的知识,也大致了解如何更加高效的学习。 这段期间在我身上的问题,其实一直以来也都在我身上发生的—— 半途而废,在瓶颈期、在没有成果之前便放弃。   **希望这次能成为一个契机,迈过这关,以后都能有毅力去突破从而前行。

0219 - 两周过去了

学习进程一度搁置 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懒; 另一个是学进去之后,发现挡在前面的障碍不知如何去超越。 为此需要做出的改变: 做合理的计划,不要过度劳累,接受过量的知识; 按照计划执行,且要有可衡量的结果或成果; 劳逸结合,同时培养另一个兴趣,减缓疲劳。 近些日子的思考 对于本年度的目标有了新的认识,所谓「与自己对话」,防范的是「混日子」的状态,目的是推着自己,能够 保持在不断思考与执行的向前循环 中。仔细想想,重点不是摸清自己的棱角,事实上,如果能往任何一个方向不断前行就已足够。 近些日子的想法 想了解中国,第一个课题是中国何以为现在的中国,第一步是读中国近代史。 至于之后的课题,可以是当下中国社会何以成为现在的社会,可以是国家是什么,可以是其他等等。 我也该寻找这些认识于我的意义,不能仅局限于认识的层面,而该考虑发展会如何改变我,或我在潮流中该如何前行(不能随大流)。 其它想学习的东西 批判思维 思维逻辑 个人财务知识  

0206 - 沉浸学习

当学习进入到门槛阶段,便开启了沉浸式的学习中 今天的XX学习模块真正开始做思维导图和 Anki 卡片,在闹钟构建起了架构,才真正有了学习感觉。 于是不想停下去吃饭,一忙着学习便忘了时间,沉浸到所谓心流当中。 我大概很久没有沉浸到学习中了吧?! 昨天说 MarginNote 对视频的支持不好,今天继续使用过程中发现对于本地视频的支持挺好的 喜欢其中的几个功能: 切换窗口即暂停,减少了按暂停键才能记录笔记的操作; 时间轴可以缩放; 时间轴上点击某帧,在小浮窗中添加节点即为截图。(昨天以为不能) MarginNote 的有个坚持挺好,它鼓励的事先做笔记,而后再将零散的笔记自己组合成思维导图。而我总会做一点笔记,就想将它笔记添加进入思维导图,这样反而降低了学习的效率。 近日流水账 写了 Anki 的模版; 下载了XX的视频教程学习资源; 完成XX模块的思维导图梳理,以及将所有知识点和学习知识点过程中碰见的错题全添加进入 Anki 中; 在电视上给爸妈放了 food range 的视频。

0205 - 工具思考

MarginNote 的工具思考 觉得 MarginNote 是个很独特的 APP,理由在于它覆盖了我目前学习中的主要流程: 阅读信息 摘抄段落 / 构建大纲 Anki 知识 仅仅一个 APP 便覆盖了阅读器、摘抄、思维导图、Anki 学习的整套功能。 然而,本该完美覆盖我学习的一套流程,在使用的过程中却发现并不能完美切合我。 首先是阅读信息的问题 我过去及目前的学习资源多数为视频课程,以及不少扫描版的 PDF 文件; 可 MarginNote 的打开 web 功能并不能很好地支持在线视频 (即使是下载视频,MarginNote 的处理方式也仅仅街区视频片段,而不是截图),这意味着我必须单开浏览器,与 MarginNote 并行窗口。此时,MarginNote 充当的仅仅是思维导图的作用。 这意味着,MarginNote 与 online-Course 无缘,也和 bilibili 上大量的学习视频无缘。 其次是思维导图转化为卡片的问题 本来单纯拿 MarginNote当思维导图,可它的思维导图逻辑与一般 Xmind 的逻辑是不同的。 从 MarginNote 学习模式中新建节点的功能可知,MarginNote 为了实现卡片的功能,使得思维导图中新建的节点必须具备一个标题,而这个标题必须是(书写或复制的)纯文字,这意味着 MarginNote 是不推荐用户独自在思维导图中添加节点的,而是希望用户以标注文档的形式生成节点。 MaiginNote 将整个学习流程封闭在了自己的程序中,如果你想在思维导图中新添图片节点,你必须: 新建子节点 填写节点的纯文字标题; 将复制的图片粘贴到节点中。 其中节点标题,完全需要用户自行添加,若这类需求过多,无异是大量的重复劳作,且可能多数图片就是标题并不需要什么文字标题。 此外,我至今不知道当一个节点中含多个信息时,软件是如何识别哪些是卡片的正面,哪些是卡片的背面。 结果,还是让专业软件干专业的事情 MarginNote 节省的是标注生成思维导图节点的工作,且局限于在其软件中打开相应文档。 涉及到阅读视频学习时,还是在 Xmind 等思维导图中建立大纲,在 Anki 中建立卡片吧。 工具的思考与产品一样 工具的价值在于其节省的用户成本,不过在节省成本后,它若是无法完美实现用户...

0204 - 学习模仿写 ANki 卡片模版

写 Anki 卡片模版 起初是想针对XX做个错题本,于是研究如何针对错题给出卡片的样式。 下心思去研究,发觉仅仅是简单的 css,模仿着自己也已经能做出适用的卡片样式。 不过,后来预想作罢了。一是太耗费时间;二是原本就自带有错题本,只是少了 Anki 记忆遗忘曲线的功能。或许之后我还会动念头,不过也要等到本身已经学会并积累了大量的习题能力再说。 今日流水账 上午一套试卷 结束后,记录各模块用时、准确率 下午研究 marginnote 的思维导图和卡片导入到 Anki 的功能 搭多米洛骨牌 晚上打牌 复习上午的试卷错题和疑难题目。  

0203 - 隔离下的小家庭

疫情 随着疫情的长期发展,关注点也在先后不断被消磨。 不再关注 疫情实时播报 数据,以及相关数据变化和预估; 不再关注政府宏观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不再关心社交媒体散布的图文、视频等信息; 不再转发和讨论疫情相关信息; 不再关注新闻媒体报道; 不再关注社交媒体对正面或负面事件的舆情反应; 与疫情相关,唯一关注的只剩对我所在城市的疫情变动和社区管制对正常生活起居造成的影响。 疫情爆发已近 15 天,本就淡了的年味更加无影无踪。蜷缩在家中,只记得春节,不记得今天是初几了。 蜗居 这个年不一样。 异样之处不是少了串门做客,不是少了亲戚间的寒暄与客套,也不是少了被催促相亲的烦恼,而是在无外人打扰无应酬下,与家人共处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已经两周多了。 原谅我撇开疫情来考虑,不过正常情况下且对于绝大多数人,这是极少数能长时间与家人腻在一起相处的时段。几年后,我们会记得 nCov2019,也会记得这段在家的日子。 非主动的生活规律 我将来大概还是会像父亲,不主动关心家中的琐事,可能还会少些体谅。 疫情到现在,家中一切由我妈操刀,关于食物的储备我早已未放在心上。头几天会主动洗碗,现在吃完碗就撂到一边。每日生活的规律,也是由我妈的早饭、午饭、晚饭时刻制定。 我妈自然令我佩服,不过自制力差的缘由,这并不是我期望的自我规律与生活作息。这是我少的那份主动,没有自己带动生活齿轮,自己把时间时刻控制到生活以至学习上。 家庭的谈话 打牌可不能叫家庭谈话。今天的一次正经交谈,让我对亲戚关系有了一些深刻的正视。 这方面的人情世故我应该受父母影响较大,过去谈及到亲戚父母免不了抱怨,说到亲戚间的关系也总会聊到利益至上薄情寡义的现象,这导致年轻些时的我对「亲戚」带了不少偏见,一心想着远离自小生活的地方。 可今天母亲一句话的表述与以往不同,不是「多打招呼,总有靠亲戚的时候」,而是「多走动,至少亲戚能多少帮着点你」。我这才意识到,以往是我无所求,现在是我有难处,而亲戚家人是那些会主动来包容和一同承担的人。 不同意外人只给一张脸,「亲戚」有着两面,确实有隔阂的地方,可也会把另一面给你。 关于未来的路 谈话的主题其实是这点。 关于未来的路,我想不到太远,甚至连脚下的路也无十足的把握。金钱与晋升…… 我爸的一句话是没错的,不要浪费时间,入了一门就把里面各个面走...

Calibre中epub、mobi或pdf间转换格式图片变形的问题

背景 前段时间因为想学英语,偶然发现 Calibre 可以订阅纽约时报、经济学人等周刊杂志看,便开始使用 Calibre 中 fetch news 功能定期下载订阅。因想 在阅读英文杂志过程中使用划词翻译并添加生词到 Anki ,所以将原 mobi 格式的文件转换成 pdf 格式在 Chrome 上使用 pdf.js 观看。 正常来说,事情到这里便已经结束了。可尝到 Calibre 订阅的乐趣后,更确切地说是认为 看杂志比看新闻效益高 之后,觉得不如 少看些 rss 新闻多订阅些杂志 ,于是今天在 Calibre 下载了国家地理杂志。然而,当面对大量图片的杂志时,之前可以略过的小瑕疵现在却不能视而不见。就现象上来说,无论是 epub、mobi 还是转换后的 pdf 文件,杂志的图片均发生了长宽比例不协调的情况,也就是图片发生了形变。 探究问题 排除源文件中图片的问题。 将下载的 mobi 转换为 zip 格式,解压后可得到 html 源文件。查看解压后的 image 文件夹后发现原本的图片并没有任何问题。 最初也怀疑过是否是源文件的问题,使用英文搜索问题,得到 这个解答问题的方法 ,并且回答者给出可能是 css 导致的问题。 原来是自带阅读器的锅,事实上大部分 mobi 或 epub 阅读器都会针对窗口大小进行缩放。 再稍加搜索,在 mobileread 网站上有位叫 pbw 的用户抓取 The Australian ,针对同样图片变形的问题提问。 在回复中作者提及到了本质的问题 : Would it work to set max-height to a ratio-preserving value? Or is max-height a second-class citizen in the viewers? Incidentally, iBooks.app does seem to scale in both dimensions. Obviously, the app environment gives them a lot more flexibility. Even so, iBooks has very restricted MathML support." 接下来的回复中有人也验证了他的观点: A ma...

《斯通纳》——还期待着什么呢

本是 Kindle 中沉睡几年未读的书,恰逢春节回家,为防止漫长的十余时辰的列车路途困乏,便读起了这本小说。事先未尝了解丝毫相关,也不知是何类型。在「豆瓣好友」的五星短评中粗略扫出一条四星的评价,「开头十几页无聊」。 打下预防针,阅读从斯通纳的农场生活开始,可于我而言确是截然不同的体验。农场生活是切肤般的真切,斯通纳及其父母的情感、行为、价值的描写是多么鞭辟入里。生于山村,同样扎根于泥土,我深知斯通纳一家的展现恰是乡下人最精准的精神面貌,一种外界与我无干的不好奇与被生活推弄着的懵懂。 同样令我动容的还有笔下透彻的穷苦农耕生活,以及父辈紧抓的救命药草——上学。他们将子女退离、逃离出身外,试图拯救这困住祖祖辈辈的怪圈。然而难过的是,这救命药草是否真有效用、又如何效用,他们并未思量,也无法做深层次的思量。即使不情愿使用这样刻薄的字眼,我也不得不承认这份与我也有牵系的父辈的无知。人的出身一早便决定了他的无能为力。 斯通纳踏入大学校园,故事的画卷才刚刚展开。他与周边同龄人的落差、在远房亲戚刻薄的窘境,都很难不将这细致入微的片影与我曾经的过往一一比照。且故事远不止于此,斯通纳一生,拖带出时代下的世界,又以冷峻的目光,望穿着从人情冷暖到价值哲思的生活万花筒。 本是不能再平凡的人物与情感关系,在作者笔下却如此优美,又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斯通纳的父亲逝世后,母亲拒绝离开农场。「斯通纳跟母亲争辩了会儿,但她不为所动。他终于意识到,她只想等着死,想在她曾经生活的地方死去。他知道,母亲还维护着那个小小的尊严,当她想这样做时在这个过程中能找到的那份尊严。」 好友费奇从军前的一段话,「我想,自己去参军是因为我参不参都无关紧要。也许等我回来,走向等待我们大家的与世隔绝的慢性灭绝之前,到这个世界上再走一遭可能会很有趣。」 关于大学的存在,斯通纳是这么想的,「在哥伦比亚的这所大学,他已经熟悉了那种安全和温暖,这种东西小时在家就本应该感觉到过,但却未能感觉到,而且对自己能在别处找到这些东西的能力并无把握。」费奇也说道,「大学就像一个庇护所或者——他们现在怎么称呼来着?——是给那些体弱、年迈、不满以及失去竞争力的人提供的休养所。」 斯通纳的求知——「他的书就是真,对他来说就是给予一种艺术的尊严。」 与凯瑟琳的爱情: 相爱:「这时她笑了。这是一种慢慢绽放的微笑,先从眼睛...

Review of 2020-01-13 科学上网

网络是关键 这几天一直在想花多两倍的钱是否值得。 目前使用的机场是mps,可是看到新出的各种工具,也都想尝试一下。使用了几天 V2ray,说实话,确实稳定了并且ping值也低了许多,可感官上来说传输速度因为本地网络条件依旧没有没有提升。 于是今天试了试 Clash。机场是不支持托管,琢磨半天api怎么将ssr节点订阅转换成clash的托管订阅,又是git又是命令行,不过试了半天都不行,还以为是我的原因。于是冒险使用网上别人写好的在线的api,转换之后发现还是不行,说实话当时已经快放弃了。 搜索了半天,回想起哪里说过支持ssr的clash客户端,找到了APP,附带的api转换方法也是之前找到的。本地跑api生成程序,添加渐入clashxr中,竟然真的成了。 试了一下,发现也就那回事。大致看了下原理,原来是根据ping值的高低貌似自动切换更快的节点。可是如果本身宽带速度快、购买的服务节点也够好,这样的切换其实没多大必要,选择一个固定的节点反而更安心,且ping值的高低也无法反应出网络传输数据的快慢。就使用V2ray和Clash的体验来说,我直观感受反而觉得V2ray的速度反而更快,且更加稳定。 测速 为了真正了解代理后的网路传输速度,又开始研究stairspeedtest测算目前机场的真实ping值和传输速度。 依葫芦画瓢弄出webUI,所有节点节点测了一个半小时左右才测完。结果,速度真是感人。

Review of 2020-01-13 看最新纽约客、经济学人,划词保存到 Anki

看最新纽约客、经济学人,划词保存到 Anki 了 继续之前的设想,现已经在 inoreader 中订阅了 FT中文网和纽约时报中文网的双语阅读,且订阅了 Verge 和 BBC News Top Stories 的纯英文阅读。可是多数新闻太没营养,或者新闻本身就无多大营养,于是想着不如看些深度的杂志报道。 检索了半天如何订阅纽约客之类的杂志,若想用rss订阅的方法则必须在官网购买,一是国内支付手段不便,二是对于我来说太贵了。后来发现淘宝有购买,书伴网也有付费推送至kindle的服务,本准备购买,回过头发现 Calibre 直接就支持定期下载。(当然有条件还是支持正版最好) Calibre 下载的文件为 mobi 文件,我只有Chrome划词的这一个工具。这时有两个选择: 使用 Kindle 阅读,利用生词本学习英语。不过就与日常看英文各类网站划词存词分道扬镳了。 将 mobi 转成 Chrome 能读取的格式。 看了前者的各类教程,虽然可行,不过较为麻烦,且与日常脱离开了。至于后者才是真正昨天折磨我的地方。 插件作者有提到可使用 PDF.js, 不过完全不懂代码。试了用pdf.js的插件,发现无效;试了直接用Firefox,也无效。不得已,开始在github和csdn直接看PDF.js的教程了。最终无果,尝试将 mobi 文件转换成 html 文件。 在研究将 mobi 文件转换成 html 文件的过程中,因为太信赖 Calibre 了,到官方文档中发现是支持 Html 输出的。可软件UI中并没有,于是研究其命令行,等弄明白命令好的操作方法,终端中直接提示,Html是不支持的输出格式……原来是官方文件也太旧,没有及时更新…… 当然,最后还是解决了问题。下载 PDF.js 的代码,使用 Chrome 打开其中的网页直接就是个阅读器,从本地打开由 mobi 转换成的 PDF 文件即可。最早我就已经成功了,可是当时电脑全局代理,划词的插件当时因网速直接没响应…… 回想一下,其实挺简单的 官网下载 PDF.js 的代码; 解压后,直接用浏览器打开web文件夹中的viewer.html。 显示为一个pdf阅读器,右上角按钮打开本地转换的pdf文件即可。 重要的事:划词插件好像要打开读取本地文件的权限。(可能不需要?没尝试过) 嗯,结...

Review of 2020-01-12 这一周

失>>得 依旧没有执行上周的计划,多数习惯也都没有坚持下来。 此外,拖延症造成的后果是,不再那么容易回到正确的轨道。 所以,即使浪费了一天,觉得当天 review 无事可写,依旧要留下一点记录和忏悔。 时间:距离春节仅剩两周时间 两件做成的事、大致能做完的事,已经不大可能完成了。 好在两周的时间内,如果能坚持良好作息和学习进度,未尝不能有所收获呢。 作出的修整 首要的目标,应该是每天完成 16 个🍅。如果能完成这个目标,已经重复利用了时间,剩余的事项、时间其实都能合理安排下去。 今天又回归到了 OKRs 的原点,觉得在任务、习惯上没有与 2020 的目标良好嫁接上。为此,尝试在 Google 表格中构建起记录的模版。当然,最终发现其实之前的工具已经能较好完成这项工作。真正所需做的是,每日好好执行,能从执行的事项看到与 key result 的进度,从 Object 中获得满足感。 至此,每个习惯都有今年的意义,也有具体的关键结果。 有 3 个觉得有长远价值的任务: 每天 16 个🍅 每天阅读 30 分钟英语新闻 每天 Anki 复习收集到的单词和知识点 今天 发现 昨天的划词到 Anki 中的工具,确实存在不能重复添加多个意思的单词。看了具体作者的教程,细想之后觉得还是没有必要添加这个功能,一是容易重复添加相同内容,二是贪多必失,能学会一个意思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琢磨了 Google 表格的一些功能,发现是实现不了 Excel 中数据进度条的功能。此外表格要好看,需要简洁,但在简洁的基础上也要大胆,如大的色块、大的字体。 发现 一个 twitch 主播 真好看,当然主要是音乐氛围不错。

Review of 2020-01-11 消失的一些日子

使用了 V2ray Mac 端使用了 V2rayU,Android 端使用了 V2rayNG。 虽然也考虑过使用 Clash,可是 mac 没找到适合支持 ssr 的App。 为此升级了机场的订阅服务,也享受起了中转的速度。体验上来说,因为受限于住所的网络宽带条件,速度上并没有飞跃性的提升,可是高峰时刻确实有了更稳定的体验。 结合 Anki 找到可能适合学习英语的方式 一般的词汇学习 英语学习,包含听、说、读、写,一开始自我要求也不高,能认识便成,即是「读」。至于「读」,则最开始是词汇。 多数的词汇 APP,都习惯设定一个目标,如四级、六级等,在目标的前提下学习。具体到词汇记忆,鲜活些的有图文联想,或是阅读小说,或词汇的例句都摘录自热门英文影片中等。过往,我也是这样学习的。 可这种学习方式存在一个隐患。如果是学生党或考研党,自然目标存有截至时间,且一般来说必须完成,学习过程中存在潜在的动力。可作为社会人士,作为一名自学者,拥有强力的自制能力自然是好,能按时按量去完成当日的词汇学习任务。不过就我本人来说,想学英文的次数很多,也多无疾而终,遇到拖延的情况。思来想去,除了压力或意志力的问题,还与兴趣有关吧。毕竟,词汇学习的过程,确实枯燥不堪。 从 tinyfool 获得灵感 Twitter 上有关注 tinyfool,了解到他做了一款通过阅读新闻学习英文的 APP。这个 APP 令我最惊喜的是通过设定词汇量,只在新闻中超纲的单词上显示词汇的中文释义。不过有个遗憾,虽然 APP 号称通过阅读英文新闻学习英语,可仅仅扫一遍新闻标题我便少了许多继续下去的动力,那些新闻我并不感兴趣。 然而,通过阅读英文新闻的方式来学习并积累词汇确实是个不错的点子。 遵循着这个方法,理想中的以学习单词为目的的英文新闻阅读则由一下组成: 自己感兴趣的或有趣的新闻。 阅读中不认识的英文词汇处存有中文释义,避免阅读被打断带来的不流畅感,从而享受能完整阅读新闻的乐趣。 能将不认识的词汇摘抄出,形成自己独有的生词词汇本。 通过 inoreader 订阅感兴趣的新闻 找自己兴趣方向的英文新闻来源即可。 如社会新闻来源,FT 中文网的双语阅读、纽约时报中文网的中英对照,当然还有其它纯英文的; 游戏、电影、动漫等知名新闻网站的新闻; 或其它知名英文博客等。 ...

《超级搭讪学》,这能是本什么书?

这是本什么书 13 年前写的,作者不详。 豆瓣显示 28 人看过,评分 5.2。一名已注销用户这样评价,「我这就是病急乱投医吧」。 封面写着倾力传授 63 个华丽交友技能,助你找到人生知己、一生挚爱。   本不屑于看这类书 看烂书浪费生命。可看烂书浪费生命,总比发呆浪费生命好得多。 人长得丑,头发也有秃的迹象,且生来自卑,没搭讪过,也没多大兴趣。回想看这书的缘由,不过是想逃避着烂现状,于是,躲进烂书中也没差了吧。   作者给搭讪安下了什么名头 书里讲的是搭讪,自然不是教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这样的话题,不教如何维护或修补关系、如何建立社交圈、如何拥有人脉、如何找朋友。大概是不注重社交的缘故,读罢本书,倒对一些观念有了改变,也听了一些没见识过或不熟悉的技巧。 作者在前言中开篇言明,搭讪不是耍流氓,反而认为是艺术。 作为保守、内向且自卑的个性,倒也不至于会「认为搭讪是耍流氓」。可设想自己没事去搭讪,内心不知是抵触这会打扰到了他人的行为,又或仅仅是害怕搭讪,确实多少会对搭讪这种行为心生抵触。当然了,若见着友人或一个陌生人主动搭讪、笑脸交流,自然会对那阳光、外向的行为羡慕。 不过要称为艺术,那必然是作者为了自吹自擂这本书。不过好在读完书,确实有所心得,稍微修正了我对搭讪的偏见。比如作者笔下说道,即使搭讪达人也失败多数成功少数,搭讪达人之所以为达人,均源于他们的主动,诸如此类的话确实让我(卑微)的心灵感到些许慰藉。此外,搭讪对于「提升自信心、更乐观看待世界、更理性认识自己」有帮助这类空话,我也多少认同。   不是艺术,多是技巧,且技巧大于情感 至于书中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有提到, 搭讪是一个技巧胜过情感的活 。对此的解释也十分浅显易懂,第一次的搭讪或前几次的搭讪,双方交流没有朋友间相知的感情基础,仅仅建立在第一印象之上,此时交流的好坏自然多源于技巧的好坏。 在过去,对于陌生人间的交往,我始终讨厌着那些毫无营养的客套话,也自以为是地厌恶着别人交流中可能存在的虚情假意,认为既然彼此都带着目的与欲求,又何必假意逢迎呢。后来经历的多了,也认识到主观上的冷漠,其实是多么的不尊重。彼此都是陌生人、普通人,己方感受到了距离与尴尬,对方自然也是如此,何必相互冷漠,彼此都是一副冷脸。 不过这个观念也只停留于此,我还是认为客套话十分尴尬...

Review of 2020-01-03 健忘?

任务 已完成 阅读《超级搭讪学》 一本地摊文学的书。 时间 Douyu: 110 mins Blibili: 15 mins Sleep: 8.5 h 🍅: 3 个 念 看的书都记不住,可怎么办啊? 赖床真的不好,想想阻止的办法吧。

Review of 2020-01-02 青菜

图片
任务 已完成 了解如何了解自己? 如何了解自己-WikiHow 做「自我分析」的记录-36Kr 当前的自我表征 《自我》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未完成 - 进行中 [60%] 阅读《超级搭讪学》 时间 Blibili: 97 mins YouTube: 55 mins Twitter: 30 mins Sleep: 9 h 🍅: 5 个 想 如何了解自己? 如何了解自己-WikiHow 做「自我分析」的记录-36Kr 当前的自我表征 《自我》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还是首先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吧。 用 焯水炒青菜 不知道怎么炒青菜。 怕叶梗炒不熟,为此在梗中间划开。大火使劲翻炒,不过瘾,还加入水煮。 结果,叶子全没了…… 网上查了,发现竟然有方法是实现焯水30秒至半熟。不过多数仍然是爆炒。 其实仔细一想,青菜生吃也没差的。少油少盐,健康为主。 看 台湾大选辩论的前一小部分 三人从打招呼开始,便各有不同。韩向全国海内外的所有好朋友问好,宋则称呼为全国父老乡亲,蔡则正词为全体国人同胞,细微处已体现差异和政见。 申论环节,韩开头手法看似老练,但难免俗套与刻意。其谈及出身和高雄,论人的根与本,既有拉拢高雄基本盘之意,也为引申至自己的根是扎在台湾的,暗喻与中共无牵连瓜葛,再转而将背叛台湾之名戴在民进党身上。至于罪名如何,竟唱起歌,后把香港之事拿出来说道,在我个中国人眼中都显得无比滑稽,不如回答下为什么蔡的选票会奠定在香港流血基础上。 蔡呢,还真有点念稿机器的感觉。蔡申论的主旨可以归纳为一点,小心中国,小心卖国。不过说来说去,关于政见的话也一样几乎没有。不过,膝盖走路的吐槽不错。 宋就不多说了,作为一个身外人,没看过之前几次大会,觉得像是没有政见或说政见都是稿子上骗人的把戏一样。他更像是一个中和,可在中国的话题上不站在两端,貌似不大讨好。 中国的话题,绕不过去的。在我一个中国人开始,韩与蔡之间,完全是鸡同鸭讲,只是对着电视前两批相异的支持他们的票民讲着各自才能听懂的话。 不过,我一个中国人,也不懂这些,甚至不敢发表谈论这些。 谨言慎行 事件发生在一次世界级比赛直播的后场,选手需要举国旗入场时的询问 念 ...

Review of 2020-01-01 在丹麦

今日任务情况 已完成 记账 编辑习惯,及相关奖励 制定 1 月计划和今日Plan 2020的计划 未完成 - 进行中 [20%] 阅读《超级搭讪学》 想 做了 2020 的计划,明确了「与自己对话」的主题。 了解自己; 身体健康 外貌形象 财务收支及能力 通识和专业技能 执行力与时间效能 价值观念 构建知识体系,建立衡量标识。 认识到自己的影响圈的界线在哪里; 家人 亲人 朋友 网络社交 以理想的形象在各方面打个分吧。 为此需要坚持的习惯; 每日、每周、每月的 Plans 和 Reviews 早睡早起 阅读 锻炼 每天需完成的番茄时间 完成度打卡。 今年需要解决的 3 大问题。 不健康的身体和作息 赚钱 自闭,拖延症,不反思,不前进 用 滴答清单 看板功能,取代 Trello。 习惯打卡,取代 「习惯养成」APP。 番茄专注,针对任务进行专注,取代「番茄土豆」,虽然目前的番茄方面的使用和统计功能相对不够完善。 WasteNoTime (Chrome 插件) 计算浪费在各种社交娱乐网站上的时间;设立工作时间,限制这类网上的每日使用时长。 GO FUCKING WORK(Chrome 插件) 想娱乐时,设立想娱乐的时间,到点自动关闭网页。 看 早上昏昏欲睡,结果还是没起来。 今天本来想看看阿夸的新衣服,原来她没有啊。回想一下这个事件,不得不(自)嘲一下,纸片人换个衣服怎么也这么多人热闹的看起来了。 推上好多人发了 2019 的总结博客,不少都是没人看的,可依旧坚持的自己看自己写自己回顾。 几次当作背景音的行驶火车直播,结果不是预录视频,竟是真人现场直播。昨天恰好刚开直播,只见漆黑中提着灯,镜头晃着走向停靠洞内的房子,踩着雪声,女孩用英语聊着。2020 年,地球另一边,是在丹麦。 念头 想找一本关于个人财富观念的书来看看。 想静下心来,不如找本关于冥想的书来看看,看到《简单冥想术》不错的样子。 关于构建个人知识体系,认识自己的边界,不知道该找什么书来看呢,还是自己开干。

Plan of 2020

主题:「与自己对话」 二〇二〇 的主题,是「与自己对话」。 若双手触不到,一切都是枉然。设立达不成的目标,企图与外界创建联系,试着改变自己,不知觉中又虚无缥缈了。计划,在于每一天。 敦促每一天的进步,评价今天的作为,矫正下一步的行为。每天「与自己对话」,一步一步的开始。   「与自己对话」的目的 触摸到自己的形状。 了解身体健康、外貌形象、能力技能、知识观念等等。 触摸到自己与外界的那道墙。 测量自己在的内圈大小,影响圈在哪。 让自己在心灵的那道膜,与外界的那道墙之间,往复行走起来。   为此需要坚持的习惯 每日、每周、每月的 plan 每日、每周、每月的 review 随时的记录 随时的读取   此条件下,2020 需要迫切考虑的问题 如何恢复身体状况? 如何安分地赚点钱? 如何不拖延,利用好时间?   Whatever, Happy New Ye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