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来源、分析、分析的结果、评审的问题
各个来源于看到的文章。 统计需求的目的何在?了解用户、场景、需求 为了了解用户,通过不同渠道收集; 为了了解问题,假设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带来价值; 了解用户,才能知道痛点; 但是,收集需求的功夫,比不上极力去熟悉用户的功夫; 想了解到什么程度? 了解谁存在问题,聚焦做特定用户的产品; 这些用户的痛在哪里; 场景是什么; 这些用户量足够多大吗; 用户急不急; 频次多高,是刚需吗; 为什么要了解? 了解用户,积累样本,形成方案和判断的感觉基础; 贴合用户、场景去设计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价值; 分析用户价值和成本、商业价值和成本,知道那里最好做,哪里能做大; 聚焦在最核心的用户,聚焦在最核心的需求与功能; 将更多的资源聚焦在核心的商业目标,没那么多功能要做,做最核心的就好; 当成市场调研,样本量大了平均了,就知道份额多大,是否能够支撑产品活下来; 知道为什么别人没做,是否有什么技术障碍或学习教育成本; 从哪里了解需求? 围绕公司定位去想,战略层、范围层 自己瞎想、团队头脑风暴(方法论很重要) 销售部门反馈、客服部门反馈 用户:官方反馈渠道、app商城反馈渠道、问卷调查、一对一访谈、焦点小组 去了解竞争有什么需求,竞争对手缺乏什么需求没满足 网站上找:科技媒体、自媒体、社交网络、问答论坛、文章、评测、搜索 数据告诉我增长的可能性 如何分析? 定义: 用户的属性:核心用户、边缘用户、新用户、老用户、第一次访问、第二次访问、第N次访问、从什么渠道进入访问、带着什么目的的用户、带着什么预期的用户、什么情绪的用户、什么能力程度的用户…… 场景的属性:时间、地点、谁、因为什么、有什么诉求、想怎么样解决,有什么预期效果…… 需求的属性:频次、刚需、广度、用户价值、替换成本、愿付价格、企业成本…… 一些方法: swot模型 PESTL模型 用户体验5要素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七宗罪 KANO模型 Fogg行为模型 尼尔森十大可用性原则 1.可视性原则:系统状态有反馈,等待时间要合适 2.环境贴切原则:使用用户语言而不是开发者语言,贴近生活实际而不是学术概念 3.撤销重做原则:操作失误可回退 4.一致性原则:同一事物和同类操作的表示用语要各处保持一致 5.防错原则:关键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