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来源、分析、分析的结果、评审的问题
各个来源于看到的文章。
统计需求的目的何在?了解用户、场景、需求
- 为了了解用户,通过不同渠道收集;
- 为了了解问题,假设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带来价值;
- 了解用户,才能知道痛点;
- 但是,收集需求的功夫,比不上极力去熟悉用户的功夫;
想了解到什么程度?
- 了解谁存在问题,聚焦做特定用户的产品;
- 这些用户的痛在哪里;
- 场景是什么;
- 这些用户量足够多大吗;
- 用户急不急;
- 频次多高,是刚需吗;
为什么要了解?
- 了解用户,积累样本,形成方案和判断的感觉基础;
- 贴合用户、场景去设计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价值;
- 分析用户价值和成本、商业价值和成本,知道那里最好做,哪里能做大;
- 聚焦在最核心的用户,聚焦在最核心的需求与功能;
- 将更多的资源聚焦在核心的商业目标,没那么多功能要做,做最核心的就好;
- 当成市场调研,样本量大了平均了,就知道份额多大,是否能够支撑产品活下来;
- 知道为什么别人没做,是否有什么技术障碍或学习教育成本;
从哪里了解需求?
- 围绕公司定位去想,战略层、范围层
- 自己瞎想、团队头脑风暴(方法论很重要)
- 销售部门反馈、客服部门反馈
- 用户:官方反馈渠道、app商城反馈渠道、问卷调查、一对一访谈、焦点小组
- 去了解竞争有什么需求,竞争对手缺乏什么需求没满足
- 网站上找:科技媒体、自媒体、社交网络、问答论坛、文章、评测、搜索
- 数据告诉我增长的可能性
如何分析?
定义:
- 用户的属性:核心用户、边缘用户、新用户、老用户、第一次访问、第二次访问、第N次访问、从什么渠道进入访问、带着什么目的的用户、带着什么预期的用户、什么情绪的用户、什么能力程度的用户……
- 场景的属性:时间、地点、谁、因为什么、有什么诉求、想怎么样解决,有什么预期效果……
- 需求的属性:频次、刚需、广度、用户价值、替换成本、愿付价格、企业成本……
一些方法:
- swot模型
- PESTL模型
- 用户体验5要素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七宗罪
- KANO模型
- Fogg行为模型
- 尼尔森十大可用性原则 1.可视性原则:系统状态有反馈,等待时间要合适 2.环境贴切原则:使用用户语言而不是开发者语言,贴近生活实际而不是学术概念 3.撤销重做原则:操作失误可回退 4.一致性原则:同一事物和同类操作的表示用语要各处保持一致 5.防错原则:关键操作有确认提示,及早消除误操作 6.易取原则:识别胜于回忆,提供必要的信息提示(可视&易取),减少记忆负担 7.灵活高效原则:为新手和专家设计定制化的操作方式,快捷操作可调整。 8.易读性原则:减少无关信息,体现简洁美感 9.容错原则:给用户明确的错误信息,并协助用户方便的从错误中恢复工作 10.人性化帮助原则:无需文档就能流畅应用当然更好,一般地文档很必要,而且也提供便利的检索功能,面向用户任务描述,列出具体实现步骤,并且不要太冗长。
- SMART
- AARRR漏斗
- 流程分析
- 用例分析
- 信息结构
- 用户体验地图
- 用户画像
- 任务分析
- 用户动机ESP
- 商户动机RER
- 00 总结的“场景化设计六步法”
分析的预期结果
- 衡量的指标
- 划分优先级
- 迭代排期
- 产品核心机制
评审的问题
- 完整的需求说明
- 提前发出文档,提前沟通
- 明晰目的、参会人员、地点、时间
- 讲解目的:针对不同与会人员讲解不同面
- 讲故事
- 介绍需求
- 展示原型
- 记录建议
- 敲定后续时间节点
简单罗列知识点,其实并没有分清需求分析和体验分析。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