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Kentzhu 的产品手记,梳理几句自己的见解

本文记录 Kentzhu 于2016 年十月份左右在个人博客的的一次系统的产品方法论分享,共分为 4 篇文章。本文目的仅为个人知识整理,大家可直接观看作者原文,通过对他人方法论的学习能批判地修正自己的方法。

0. 所谓的方法论

方法论是对所使用的个别方法加以整合、比较探讨与批判,方法的愿景在于认识与改造,一个方法论应该通过实践去证明方法的有效或无效1

当然,方法有好有坏,因此人才会普遍去追求最全面的方法以免遗漏、追求最先进的科学方法以图精准。但方法论却没有好坏,作为方法的整合,它只有合适与否、是否能解决问题。

产品是个复杂的解决方案,不同进程中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法,随着行业进化方法也更加高效。不过切勿盲目追求方法,而应将将方法内化融入自己的一套方法论,融入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流程中。通过实践验证,发现方法或方法论的效用,批判地审视,保持方法论随行业专业化而同步进化。

故而KentZhu 在一开始便说道,方法论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每个人因角度不同、风格不同等导致方法论也不同,因此也应当建立属于自己的方法论,不必艳羡与盲从。

1. 一些基本概念2

概念与方法一样,都为解决问题而存在。如同 KentZhu 所说,不要因为纠结于名词而忘记了本质的东西。

设计产品应该尊重常识,比如以用户为中心进行设计这样人尽皆知而又往往忽视的观点,产品设计的常识是我们要花90%的时间去思考什么是产品的内在驱动(用户、场景、需求、如何解决、解决的获益价值),花10%的人力去实现产品的外在表现(基本流程、频道/类目、技术表现、视觉设计等)3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将这个观点扩展。站在市场的角度,其本质是对价值的考量;站在项目管理的角度,其本质是高效完成预期目标,并能保证优良的品控。

一些被提及的概念:

  1. 使用场景: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某个用户因为某个因素的影响,产生了某种诉求,会想通过某种方式来解决。
  2. 用户需求:在某个特定场景下,用户因为某种诉求,产生了某种需要。
  3. 产品功能:为了满足用户某个特定需求所开发的程序,或者做出的相关策略。
  4. 用户价值:因为帮助用户解决了某个特定的需要,所以产生了相应的对用户的价值。
  5. 商业价值:因为符合商业的需要,所以能产生收益。
  6. 用户体验:在满足用户需求创造用户价值的过程中,是否让用户足够愉悦,甚至给用户带来惊喜。

这些概念是彼此串联或成因果关系的。比如用户需求是在使用场景中产生,存在使用场景便意味着会有用户价值。不过,有用户价值并不意味着就有商业价值,这取决于用户量的多少、商业投入与产出比等。作为产品经理,应该重点考虑使用场景和基于这个场景的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然后再从中筛选出需求与功能。

我们常说用户很难被教育,同样场景也不能凭空创造,你只能迎合用户,同样也只能延伸场景。至于用户体验则应让位于用户价值,虽然良好用户体验的完整流程也能催生一定的用户。

转念一想,其实概念啊、方法论啊,这都是「常识」。如同俞军新的产品方法,都是些反复说叨的大白话4,关键是串联起来,将其融入并扩充到自己的常识中。

2. 使用场景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讲述了场景,最终也给了一个总结性的浓缩5

  1. 场景覆盖用户,服务用户产出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带来商业价值,场景为本
  2. 基于使用场景描述需求,是一种更生动与高效的团队沟通方
  3. 对使用场景的描述,源于对业务的理解,而不是明星产品的经验
  4. 基于场景的设计,产品大多是纵向的;基于功能的设计,大多是横向的

场景,作者概括包含几个因素:

文章的一开始作者用电影的例子,非常生动地引入了场景的概念。让我想到 Udacity 《产品设计》课程中谈到 Google Design Sprint 的 define 阶段时,建议做出 user journey 的每一个分镜。

两者不应而合,不过 user journey 结合体验进行描述,显得更加清楚:用户体验是个完整的流程;体验有不同主次的路线,每条路线的商业价值不同;用户体验是情感化的,单人单次都有不同;用户行为不是单一的,用户类型、对产品的使用认知、不同体验线路,这都会有不同用户价值体现。

需求不是无根之木,它来源于场景6。不过,这个场景是否覆盖到了典型用户?这些用户是否存在用户价值?这些用户价值是否能转化为商业价值?说的浅显点:你每天讨论的需求多少来自于真实的场景?你研究的场景是否是核心目标用户的场景?你的核心目标用户又是否真的存在价值呢?

这就需要我们成为用户,去真实的场景中进行体验。故而许多人说 PM 首先是用户,PM 需要培养同理心。在 KentZhu 的文章中,也谈到了培养场景感的重要性,把自己放到真实的场景里面去经历、体验,如果无法实际体验,那就通过观察用户的体验流程。

不过,作为产品经理,需求并不一定是体验得来,有时更多是用户反馈、横向部门或领导的反馈。这是个让人苦恼的问题,因为你有同理心下体验得到的需求,同时有用户反馈或同事领导反馈的需求。然而,需求是用户在场景中的需求,这些接收的需求就是用户的真实需求吗?前者是主动,后者是被动,不过归根结底都是定性不定量。

于是,大家想到了定量的方法,问卷调查、焦点小组、用户访谈,等等。然而,不少人也反映从用户那了解的反馈与数据表现经常极其不一致,或许仅仅能了解用户的行为习惯。

纯银在这里的经验认识则更加直接:问卷调查完全没用,焦点小组和一对一深度访谈当时觉得大有收获,事后总结其实没啥帮助。他谈及在旅行和短视频市场,不会刻意去作用户访谈,除非是了解竞品用户的使用习惯。在他看来更信任自己的直觉判断与数据分析,只有看不懂数据才会想到做一对一访谈。7

咋看无法判断对错,但其实他揭露了一个常识:若产品经理不是「高级用户」,是不可能制定出有深度的问卷和访谈的;同理,如果你有「高级用户」的自信,也就没有必要依赖这些工具。故而,纯银说还是应该和用户泡在一起。

俞军提到过相同的话题。他引入「产品时」的概念,称「遍历理解足够多样化的“用户价值样本”,才能在脑中形成“用户分布模型”」,称「积累10000个用户需求案例之后,就会产生明确的用户需求模型」8

多方的论述,讲述产品经理应该到用户、场景中去,这背后其实就是产品经理工作的价值体现:

产品经理做着决策,但从不客观。因此需要怀疑,需要修正。而用户案例、调研、数据、可行性等都是修正的一种手段,只是修正的时候你需要考虑资源和手段的成本与产出效用。

3. 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思考

系统性思维帮助梳理出事情之间的关联关系,结构思考力帮助归纳整理,对外表达,他们一个负责剖析求真,一个负责整理输出。10

在这一篇章中,预期的目标是将场景串联起来,帮助理清问题,设计解决方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引入了「系统思考」的概念,也介绍了养成系统性思维的起点「反馈」,通过案例说明良好的交互设计来源于对场景下反馈的的细磨。

文中引入了网约车的例子,试图厘清该场景下的反馈,将角色代入场景,将诉求与反馈结合,讲述一个动态的故事。在这里,系统化的思考我个人理解为一种动态的持续过程,关注的重点应该是的一条 road,且将一个个快照溶于到动态过程中去思考其价值。

当然,这种系统并不意味着全面,全面还需要对巨大的用户样本进行理解。而且,这种系统也只能是典型用户的系统,当用户类型过多,显然不适合做工具执行上的操作。不过,正如作者所说,「这还是方法论,不是什么你拿起来就可以直接去执行项目的东西」。

 

4. 用户价值

关于用户价值,KentZhu 说道「当你满足了某个用户的某个诉求,你就产生了相对于这个用户的用户价值」,并写了一个公式:

用户价值 = 需求的刚性需求的频次需求的广度*可替代方案。

对于用户价值的引入,KentZhu 是为了结合市场定位、用户细分,对使用场景进行排序提炼。(正如他所说,至于商业行为,还需考虑实现成本与收益因素等等。)

这让我想到了俞军的公式11

用户价值 = ( 新体验 - 旧体验 ) - 替换成本 需求有三个属性:用户价值、愿付价格、企业成本

然而,两者完全不同。首先,用户便是不同的。俞军公式中的用户是单个用户,用户价值是单个用户单次体验的价值12,因此他同时提到需要遍历理解多样化的「用户价值样本」,形成「用户分布模型」;而 KentZhu 这里的用户显然是用户群,用户的价值也是对于这个用户群的价值,感觉约等于俞军的用户价值样本集合。其次,需求和用户价值的因果关系(或者说是归属关系)也是不同。

了解这些概念的意义在于评判优先级,最终结果还是需求的决策。基于个人的理解(可能理解有误),我还是认为 KentZhu 的公式存在纰漏,因为需求的刚性、频次、广度等其实取决于场景(experience journey),而不能反过来筛选场景。此外,一个场景可能存在多个需求颗粒。

不过,KentZhu 提供了一种量度,这种量度在俞军的方法中则相对模糊。我认为「用户价值」确实因人而异,但是俞军方法的难度在于如何将「用户价值样本」进行有效的分析处理并产出结果,判断方案的可行性,使之不是不可知的状态而是定量。

5. 从用户价值到价值曲线

这一篇章引入了产品之间的竞争——新与旧的对比,通过价值曲线,旨在分析出竞争的着力点,并形成竞争的防御壁垒。

  1. 列举需求的优先级 List:

做出用户的画像,对用户进行分类,然后把每类用户的需求进行描述提炼,最后找出其中的核心部分。

 

  1. 画用户关键感知因素的价值曲线,营造防御壁垒

 

通过价值曲线,将竞争不仅仅局限于市场的结果,同时也是用户心智中的位置。这大概也就演变成了产品独特的「价值主张」吧。

读后记

方法论很重要,是认识和实践的基础。

然而不要忘记,作为一个产品经理更重要的是去实践操作。若是连一个简单的技能常识都不知道,便是空谈方法论。

此外,实干者永远优于空想家。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1206 - 荣耀手环4连接到 Google Fit 的问题

用户体验设计面试中的 7 个问题(如何为此准备)